加強高標準農田“建管用”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檢察院檢察長 高繼明:
依法保護黑土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東北的黑土高產豐產,也面臨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
當前,黑龍江在保護黑土地上承擔雙重任務,一方面是做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一方面是保護好黑土地。平衡好糧食安全與黑土地保護性利用,關鍵是用好用足國家制定的保護政策。要進一步加強財政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堅持依法保護、科學保護。作為檢察機關,要積極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整治違法亂建、亂占耕地等破壞黑土地的違法行為,為保護黑土地貢獻檢察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國機研究院副總經理 趙剡水:
制定科學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
丘陵山區農田建設滯后將直接影響現代農業前進步伐,值得引起高度關注。在加快推進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時,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等內容,改革與完善現行運行機制。盡快從農田、農藝、農機、農經等多維度融合的角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明確農田宜機化和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主體由縣(市、區)政府調整為村集體組織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項目的立項、方案設計應以項目所在的行政村為基礎,充分聽取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的意見。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項目,實現項目實施主體和農田改造項目后期管理維護使用主體的一致化,并簡化項目流程,在資金撥付方面采取“先建后補,定額補貼,差額自籌”的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市長 鄒文輝:
切實全力抓好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
導致目前農民和經營主體種糧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種糧比較效益較低、補貼政策有待優化、農田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對此建議一是精準補貼種糧主體。在持續提高補貼總量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補貼結構,向種糧大戶、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等規模主體傾斜,充分調動各方生產、加工糧食的積極性。二是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補貼標準。建議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補貼標準提高至3000元/畝左右。三是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對于改善耕地質量、提升糧食產量作用重大,建議加大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布局實施力度,布局實施一批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李云才:
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保護耕地,不僅要保護好耕地數量,更要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一是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耕地占補平衡要做到“三個防止”:防止以次充好,嚴禁占優質土地、補劣質土地;防止以少充多,有些地方耕地占得多但補得少,沒有嚴格按規定補齊;防止“寅吃卯糧”、只占不補。二是改善耕地生產能力。要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對基本農田標準的要求,增加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保障農業生產供給。三是提高耕地質量。隨著我國農業生產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提高耕地質量,防止生態污染、面源污染,做好耕地生態保護,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力度,特別是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輪作休耕面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 沈仁芳:
盡快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
當前我國土壤資源家底不清、狀況不明,嚴重制約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轉型。實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對我國土壤進行“全面體檢”已成為當務之急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建議組建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委員會,建立“國家—省—縣”三級土壤普查隊伍,形成頂層設計—監督指導—逐級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國家土壤資源樣品庫,創建數字檔案,實現土壤普查資料的永久保存和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完善定期土壤普查制度,定期發布國家土壤資源戰略報告。加強土壤普查與數字信息技術的鏈接,將土壤普查與北斗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和無人機遙感技術、5G等數字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的土壤普查與監測體系,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遠東生物工程公司技術部部長 黨永富:
確保糧食安全 推動綠色發展
我們要扛起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繼續努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糧食生產量質雙贏。為了確保“十四五”期間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繼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動耕地污染治理、耕地退化改良、一般農田保護,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需運用法律手段加強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保護好耕地確保糧食安全。這樣,“大地母親”才能更健康,才能讓廣大農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讓中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藍山縣毛俊鎮毛俊村黨支部書記 廖仁旺: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管用” 確保糧食安全
自然條件好的耕地流轉效果好,自然條件不好的耕地流轉不出去,這成為當前一個普遍現象。要從國家政策層面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確保穩定種糧面積,同時加大對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將資金、技術向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幫助改善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激發種糧大戶的積極性,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溝、渠、電、路、山塘,這些設施建成后,管護工作尤其重要,缺少管護或者管護不到位,作用就發揮不了多久。建議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管理和利用,積極探索實行“村委會建管用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程度,有效解決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建后管護力量薄弱等問題,真正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見效。
(本文由人民論壇編輯鄭涵予根據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網、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相關報道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