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劉志彪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是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后,我們黨對中國發展實踐的系統化的理論總結和歸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發展理論,是對現代發展經濟學基礎理論寶庫的新貢獻,也是指導中國發展實踐的新要求和主攻方向。認真學習和研究三個“新”,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深化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志彪認為,新發展格局與新發展理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雙向的。一方面,中國經濟只有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才有可能順利地轉換或切換到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和運行框架上;另一方面,只有在新發展格局的結構下,我們才能順利地實現新發展理念所要求的行動。今天,我們來看第二個方面。
新發展格局要把全球化從客場轉換為主場。所謂主場全球化,簡單來說就是基于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是利用內需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因而也是基于內需的對外開放。在這種戰略格局下,內需將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戰略的工具、資源和重要手段。
就第二個方面來說,形成新發展格局的發展結構,有利于我們順利地實現新發展理念所要求的行動。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個層面:
第一,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有力貫徹落實,我國將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并能夠提升企業在參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的競爭優勢,從而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世界級企業成長發展的實踐證明,自主品牌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主要是基于本國文化、依靠內需進行培育。未來,在一些關鍵的重要產業上,中國企業將在內需支持下逐步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技術,通過市場化方式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治理結構。中國主場全球化要培養世界級的市場驅動型“鏈主”,同時在超大規模市場的基礎上,培養掌握擁有高端技術的創新型企業,獲取產業鏈話語權。
第二,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有力貫徹落實,更容易協調好國內外經濟關系和國民經濟比例關系。世界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對中國而言要努力擴大內需,適當降低投資率、增加消費率,抑制生產能力過剩的不良狀態。因此,以擴大內需為基本特征的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將能積極地糾偏世界經濟結構失衡格局,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平衡貢獻中國力量。另外,增加國內消費需求、提高國民對發展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是中國從投資驅動進入以消費拉動的現代化發展軌道的基本要求。
第三,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有力貫徹落實,更加容易實現我國綠色發展目標。在出口導向型的客場全球化中,中國是世界加工廠和全球車間,由此決定了中國成為資源、能源、環境消耗中心的必然性。如果我們形成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那么中國將成為世界需求中心或世界市場,中國龐大的需求中將有很大一部分要向全球采購,這將極大地減輕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壓力,從而更有利于為我國的自然生態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第四,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有力貫徹落實,更加有利于啟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戰略,實現高水平的開放發展。在出口導向型的客場全球化中,我們的開放戰略是單向的。如果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那么將極大地改變開放發展的特征,提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水平。尤其是以對外開放促進國內開放、以對內開放支撐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將徹底打通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堵點,一方面消除外國資源、人才和資本進入中國的壁壘,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可以提升民營企業的地位和發展水平,激發其“走出去”站到全球化舞臺上公平地參與世界經濟競爭。
第五,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有力貫徹落實,更加有助于實現公平正義取向的共享發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將在產業鏈分工的基礎上形成地區間的國內價值鏈,從而有效地帶動內地的均衡發展。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