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動力,但在資本、勞動、技術和消費四個方面均面臨不同程度的障礙或約束。為此,要為新興產業搭建更加便利的融資渠道和平臺,解決資本從哪里來的問題;要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公共平臺建設,推動先進技術專利等快速轉化,盡可能消除“反公地悲劇”;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以及社會保障機制,解決新興產業勞動力短缺問題;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優化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釋放新興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潛力。
關鍵詞:新興產業 高質量發展 體制機制障礙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新興產業在各種利好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期間,要實現“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目標,核心就是繼續發揮新興產業的引擎作用。為此,必須不斷破除阻礙新興產業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為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新興產業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技術的應用而出現的經濟部門或行業。工業革命之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發展推動了一大批新技術的出現,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并在當時產生了大量新興產業。當這些科學成果和技術進步大量應用于生產、生活之后,當時的這些新興產業也就轉變為了傳統產業。也就是說,新興產業是隨著科技進步不斷變化的,只要存在科技進步,就有可能產生新興產業。重大科技進步則可能會產生比較多的新興產業。
創新是新興產業的核心特征。從科學研究取得進展或突破到形成產業,中間涉及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意味著創新。科學研究的進展或突破是創新,從科學成果轉化為技術是創新,從技術出現到應用是創新。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所指出的,作為企業家核心特征的創新意味著生產的“新組合”。采用新產品、新的生產方式,開拓新市場,采用新材料和新的組織方式都是“新組合”,都是創新。強調創新是新興產業的核心特征,并非意味著所有的新興產業都一定是全新的產業。新興產業也可能只是將新的科技進步的成果運用于傳統產業,將傳統產業改造為了新興產業。比如,農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就不發展,農業就不能夠成為新興產業。當前,農業從耕、種、田間管理、收割、加工到銷售都在實現傳統產業與新技術的密切結合。從一定程度上說,農業幾乎成為了歷久彌新的最古老的新興產業。
無論從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層面來看,還是從一個企業微觀層面來看,創新都是至關重要的。生產別人從來沒有生產過的產品、提供別人從來沒有提供過的服務,或者以新的方式進行生產、以新的方式提供服務,都可能會獲得超額創新利潤。發展新興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快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只能生產別的國家或地區也能夠生產的產品,那么就可能會居于其后。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已經不再先進的落后產業,的確能夠促進落后國家的發展,甚至能推動落后國家取得比較快速的發展,即所謂的“后發優勢”。然而,長此以往也會導致轉入國一直落后于轉出國。因此,后發國家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要想達到與發達國家或轉出國相同的發展水平,必須與其一樣,重視創新,發展新興產業。
就我國來說,現在和未來都要將新興產業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動力。一是我國要從大國發展成為強國,必須要逐漸從產業發展的“跟隨者”變為“領導者”。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能再依靠其他國家的產業轉移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且事實上已經成為許多產業的轉出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要實現趕超和進一步發展,就要依靠自主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二是我國人均GDP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標準之后,且隨著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信息獲得成本越來越低,人民群眾對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和質量,特別是對新興產業生產的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無論是從供給方還是從需求方視角來看,中國現在和未來都必須高度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形勢。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已經進入空前活躍期,眾多顛覆性創新呈現幾何級增長,并在各產業中廣泛滲透。特別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所帶動的“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著全新產業的發展,也促使很多傳統產業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成為新興產業。
我國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
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分析。在供給方面,主要是生產環節,涉及到與生產相關的各種要素,包括資本、技術、勞動等;在需求方面,主要是消費環節,涉及到消費者對新興產業產品和服務的偏好以及消費意愿。
與資本相關,一是資本從哪里來,二是能否順利投資。發展新興產業的資本無非是自有資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自有資本有限的條件下,企業只能通過發行證券進行直接融資或通過銀行借貸進行間接融資。然而,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往往屬于“高風險、高收益”,即雖然能為投資者帶來超額利潤,但投資者也面臨較高的風險,這就導致新興產業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會受到限制。直接融資方面,通過證券發行融資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比如過去幾年要有比較好的經營績效、未來應具備比較好的經營前景、公司要達到一定的規模等,然而許多新興產業往往并不具備這些條件。間接融資方面,為避免不良貸款和壞賬,銀行制定了各種貸款制度和規則,同時信貸員或信貸審批者為了“卸責”,選擇貸款對象時一般會遵循責任最小化的原則,加上許多新興產業無論在所有制還是規模上可能都無法達到銀行放貸的要求,因此這類企業往往很難獲得貸款。
此外,有了資金之后,能否順利投資到新興產業的發展上呢?這主要取決于營商環境。自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以來,各地營商環境都已經大有改善,政府的審批流程大幅簡化,審批速度大幅提高。但新興產業的投資能否迅速便利地獲批,卻取決于多重因素。一是取決于地方是“正面清單”還是“負面清單”思維。如果是“正面清單”思維,那么文件中凡是鼓勵的就會得到支持,沒有列明的就是不鼓勵、不支持;如果是“負面清單”思維,那么凡是文件中沒有明確反對的,就意味著是可以支持、可以鼓勵的。由于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很快,有些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在文件中列明,這時如果地方遵循的是 “正面清單”思維,新興產業的發展就有可能受到阻礙。二是取決于審批流程是否人性化、需要提供的文件是否明確清晰。無論什么產業,都需要合法經營,這是基本的底線。新興產業也必須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投資和經營。但是,很多新興產業尚在發展中,一些正式材料的鑒定需要時間,因此企業經營者往往是一邊完善材料一邊提交申請。在投資審批過程中,如果過于機械地按照流程要求一次性提供所有文件,可能就會影響新興產業的發展。另外,在實際調研中,有些投資者曾反映,審批者只說材料不全,但是不明確說明哪些材料不全,這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困擾。
與技術相關,主要涉及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新興產業的發展通常以技術進步為前提,是新技術的產業化、商業化運用。所以,在新興產業發展中,技術能否順利獲取、能否順利轉化至關重要。既然已經發展出產業,那么技術的存在性應該不成問題。關鍵是與技術相關的專利等能否迅速轉化,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專利持有人和專利使用者之間的信息是否對稱,即能否順利溝通。在國際范圍內,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被稱為“反公地悲劇”(Heller, 1998)。如果一種產品或產業的發展需要運用多項專利,而這些專利分屬多個不同的持有人,那么這些專利就有很大可能得不到應用,這種產品或產業也無法得到發展。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專利分別屬于不同的持有人,專利使用者要與所有專利持有人進行溝通和協調需要巨額的交易成本;二是專利持有人的“敲竹杠”行為,即如果其他專利持有人都已經同意,最后一個專利的持有人可能會漫天要價,此時倘若專利使用者不出高價,其之前的談判成本等都可能成為“沉沒成本”。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專利保護當然是為了保護專利持有人的利益,鼓勵創新,但要注意的是,發明專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應用,為了產業化,單純為專利而專利不但不利于創新,反而會成為創新的阻礙力量,畢竟專利產業化之后所帶來的收益是未來創新的動力和支撐。
與勞動相關,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阻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新興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從哪里來;二是傳統產業的勞動力向哪里去。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不是一般的操作工,而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雖然需求數量相對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少得多,但人員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供給會對新興產業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此外,在新興產業逐漸替代傳統產業或者促使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傳統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大量非技術勞動力向何處去,也是直接影響新興產業順利發展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畢竟在歷史上,許多可以替代大量勞動力的新技術,包括紡織機、印刷機等,都曾被視為“洪水猛獸”而一度遭到抵制。
與消費相關,主要涉及的問題有:新興產業的產品或服務能否被迅速接受,消費者能否支付得起、是否愿意支付等。需求是持續供給的最終目的和動力,對一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是直接決定其能否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需求,再好、再精致的產品或服務也不可能得到發展。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新興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對于新興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般存在差異。通常情況下,年齡越低,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越高。比如,對智能手機和5G服務,年輕人的需求遠高于老年人,這是因為對于年輕人來說,智能手機為他們提供的服務遠超出通話功能,基本上貫穿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而許多老年人對手機的需求基本上還停留在通話功能上。這個例子也說明,新興產業的產品或服務要實現進一步發展,關鍵在于如何讓需求得到滿足以及如何創造更多的需求。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要實現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不斷破除其發展中面臨的各種障礙和約束。
一是為新興產業建立健全更加便利的融資渠道和平臺。在直接融資方面,降低新興產業證券發行的門檻和條件,為其通過證券市場融資提供更多可能。但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因此也要注意提高對新興產業投資者的風險預警。在間接融資方面,同樣需要降低新興產業信貸的門檻和條件,容許商業銀行為新興產業投放信貸時存在一定數量和比例的不良貸款。由于新興產業具有高成長性,其不良貸款率未必就一定比傳統產業、傳統部門更高。可以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拓多種途徑的融資平臺和融資渠道,這本身實際上也是新興產業。在開始階段,要鼓勵探索、鼓勵創新,允許以較低門檻進入,但是要加強監管,基本的思路是從事前監管、限制逐漸轉向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
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公共平臺或知識產權聯盟建設,推動先進技術專利等快速轉化,盡可能消除“反公地悲劇”。在信息方面,通過平臺建設,持有人能夠更加便捷地發布信息,需求方可以更加便捷地查找信息。在交易方面,通過建立平臺或聯盟進行打包交易,可以降低專利談判的高額交易成本,有效避免“敲竹杠”行為,幫助新興產業解決發展中的技術問題。具體交易過程中,持有人之間達成“保留價格”,至于各專利持有人能夠接受什么價格或能夠分配多少,由專利持有人進行談判;需求方進行出價或競價交易;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搭建平臺,將專利持有人召集到一起進行引導性談判。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以及勞動力社會保障機制。目前,我國存在勞動力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勞動力短缺,另一方面是大量勞動力失業。根本原因就在于勞動力的轉型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后,在技能專業結構方面勞動力的供給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為此,政府要強化政策支持,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開辦高技能專業勞動力培訓機構,促進勞動力轉型發展。引導滿足不了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勞動力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并適當給予補貼,幫助其盡快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為年齡較大的等不適合新興產業發展要求的勞動力退出市場提供保障。
四是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釋放新興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潛力。一方面,適當調整在職者和退休者的收入分配比例。當前,我國許多行業退休者的收入遠高于在職者,且退休者能夠享受到各種福利,從而出現了在職者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退休者有收入卻沒有需求的情況。從儲蓄結構上看,也是年輕的在職者負債工作,年長的退休者有大量儲蓄。另一方面,優化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降低人民群眾在子女教育、醫療、養老方面的支出。就子女教育來說,這既是傳統產業,也是新興產業。從傳統產業角度來看,屬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從新興產業角度來看,當前各種類型、各種性質的教育培訓機構發展迅猛,提供的服務基本覆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個教育階段。作為新興產業,當然應該對其提供支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以教育培訓機構替代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在當前校外培訓機構魚龍混雜、亂象叢生的背景下,政府更應該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
【本文作者為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
參考文獻
[1][美]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2] Heller M A .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 Harvard Law Review, 1998, 111(3).
責編: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