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綜合形勢處處長、研究員 杜飛輪
2020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在接下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搞好需求側管理,是暢通供需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要加快改革創新,把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和中長期需求管理體制結合起來,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結合起來,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以改革拓展內需空間
釋放需求增長空間,必須加快改革創新相關制度和政策。一是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者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同時,加大稅收、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的過高收入,加大對低收入者的二次分配,有效縮小收入差距。二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鼓勵各地基于實際情況調整購房、購車等消費政策。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允許有關城市優化房地產限購舉措,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優化完善汽車指標搖號、拍賣制度,鼓勵增加號牌指標投放。研究制定分階段分層次有條件地放開一些高端消費市場。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更加平等的投資營商市場環境。實施更加全面的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擴大金融、電信、醫療等行業對外開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破油氣、電力、電信等壟斷行業民間投資隱性壁壘,優化民營資本投資環境。
以改革優化需求結構
推動投資和消費均衡發展,優化需求結構,需要加快完善相關制度體系。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加大大病醫療的財政保障力度,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調劑制度,保障解決后顧之憂,讓人們愿消費、敢消費。二是推動房地產市場改革。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建立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長租房制度,研究制定并適時推出房產稅。三是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體制機制。加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的修訂完善,強化對市場監督管理機構、行業自律組織、消費者協會等的考核監督,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治理等多種手段,強化對假冒偽劣、虛假宣傳、信息泄露等損害消費質量行為的執法打擊力度,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四是改革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績考評體系。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標準、指標體系、考核任務,優化投資結構,圍繞“兩新一重”擴大有效投資,支持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項目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大對公共衛生等社會領域補短板投資力度,促進新興產業投資發展。
以改革提高需求質量
提高內需質量,迫切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加快推動需求側改革,提高供需適配性。一是加快培育消費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促進電子商務發展,鼓勵規范發展直播帶貨、在線教育、互聯網診療等新興消費業態發展,滿足居民在基礎消費以外個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改善型消費需求。提升消費品智能化、品質感程度,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端消費需求。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家政、養老、教育、醫療、文旅、體育等服務業發展,增加服務消費供給,促進形成新的服務性消費熱點。二是創新完善投融資方式與機制,推動政府投資與市場投資形成合力。健全投融資風險分擔機制,運用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政府專項債、企業債券、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政策工具,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加快建設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促進投融資方式多樣化,不斷健全投融資體制機制。建立跨區域的投資協調機制,加強中央頂層統籌協調,探索開展地區間建設項目協調推進機制,避免重復投資。
以改革完善需求管理政策
完善需求管理政策需要更加注重以解決長遠問題的辦法來解決當前現實難題,以改革的辦法統籌處理好需求管理中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關系。一方面,側重于短期需求調節,貨幣政策著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數量型工具、價格型工具和宏觀審慎政策相結合的調控框架,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對重點領域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推進產城融合、產融對接、產業安全審查、綠色稅收、綠色金融等政策融合創新,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暢通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發揮財政政策兼具長期和短期調控的雙重功效,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質量。實行與發展規劃相銜接的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盤活存量財政資金。進一步降低實體企業稅費,創新財政政策對產業、區域、民生、安全等政策的支持保障方式,調動企業積極性。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促進其與區域政策協調發展。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加強與金融監管政策、投資政策等的協調。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