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媒時代已經來臨,而智媒技術存在易造成內容偏差、信息極端化、人本主義缺失等問題。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在智媒化的過程中,都需要充分發揮正能量的引領作用,以傳播正能量為智媒技術的應用邏輯,確保內容的方向正確性,把控輿論的主導性,增進價值觀的認同度,以期有效規避智媒技術的陷阱。
【關鍵詞】智媒時代 技術陷阱 正能量 主流媒體 新興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壯大正能量,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已成為業界和學界的普遍共識。當前,媒介技術在變,信息載體在變,信息展示形式在變,但不變的是內容本身。智媒時代也要傳播正能量,一方面,傳播正能量是媒體社會價值的體現,是媒體的價值根基;另一方面,以傳播正能量為智媒技術應用的邏輯起點,可避免陷入智媒時代的傳播陷阱。
智媒技術的傳播陷阱
智媒體在“新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等概念和實踐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一般而言,“新媒體”側重于強調媒體形態的“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融媒體”更側重于強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過程;“全媒體”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實踐的產物,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結果;“智媒體”則更強調媒體形態的“智”,強調媒體基因層面的深度變化。
智媒體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智慧的技術支撐。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為媒介形態的變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5G相較于4G,其互聯網化、IT化、智能化、靈活性水平更高。二是智慧的內容生產。智媒體形態下的人工智能編輯部,基于海量、權威、優質的數據資源,在核心技術上堅持自主創新,打造集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全流程變革的智慧引擎。三是智慧的“用戶畫像”。媒體信息采集方式高度智能化,通過技術手段可以獲悉并提取用戶在獲取信息時的偏好、情緒、心率、停留時間及翻閱軌跡等數據,信息生產者可以據此分析判斷信息傳播效果。四是智慧的場景設置。多樣化、智能化場景具有信息適配、用戶社交、情境營造、沉浸式體驗等基本功能,5G支持下的場景轉換、場景連接讓用戶可以在虛擬現實中進行互動。
技術的進步推動智媒時代的加速到來,為正能量的傳播提供了更大的舞臺,但是智媒技術來源于人,由于人本身的偏好缺陷帶進了技術開發之中,智媒技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對正能量的傳播與壯大造成了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內容偏差難以控制。針對特定目的使用大數據技術的過程,往往需要通過非線性函數,這個函數往往因為計算過程過于復雜且使用的數據過于龐大,令結果難以控制。智媒技術計算所依靠的數據不會是完全“潔凈”的,最終會導致一些錯誤的、有偏見的、甚至帶有倫理問題的觀念被大數據算法所接納,推薦給接收者。
其二,信息極端化更易發生。時下主流APP的算法推薦機制已成為大部分數字產品的支撐性技術。用戶搜索的信息甚至聊天的內容,都會被智能終端搜集起來,成為機器給用戶“投喂”信息的依據,用戶沉浸在定制化的信息環境中樂不思蜀。算法推薦機制讓持相同觀念的群體通過互聯網集結到一起,觀念在群體內不斷被強化逐步走向極端,不同的觀念不能被及時了解和充分交流,信息端極化的現象因此出現。
其三,人本主義受到挑戰。智媒時代,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推動媒介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但是技術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首先,技術的濫用很容易導致侵犯隱私權等問題,人本主義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在識別人臉、指紋、虹膜,記錄血壓、心率、路線等技術普及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沒有秘密可言,智能技術對于信息采集的邊界仍未明確。其次,人本身的價值受到了技術的沖擊,大量人工崗位似乎要被AI替代,而實際情況是,目前的智能技術只是淺層智能,除部分金融、股票、天氣預報等格式化的新聞,大量深度報道和需要整合資料的作品依然要由人工來完成。
“正能量”在智媒時代的價值分析
第一,正能量具有方向正確性。物理學中的能量是標量,不是矢量,沒有方向,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于人民立場的能量就有了方向,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感化人性、催生健康政治經濟秩序的新聞和消息,便是傳播正能量。
第二,正能量具有主導性。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存在多元價值文化,產生的信息也具有多元化傾向,但是正能量是在多元信息中能起主導作用的信息。正能量具有對其他信息的引導、指導功能,其他信息吸收、呼應正能量,逐步實現向正能量轉化,最終進一步壯大正能量。
第三,正能量具有認同度。美國新聞評論家李普曼認為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存在著三種現實:客觀現實、擬態環境和主觀現實。人們接觸客觀現實的有限性,造成了人們在媒介傳播形成的“擬態環境”中生活,并最終形成意識中的主觀現實。正能量是由最廣大人民群眾愿意主動接觸、認同并信奉的信息,具有廣泛的認同度。正能量建構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現實,傳播并踐行被廣泛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因此,一方面,為避免內容偏差,防止出現媒體內容被技術綁架的情況,要讓正能量來引領技術發展。為正能量傳播量身定制算法函數,防止不干凈的數據影響大數據運算的結果。此外,要讓AI算法技術更加透明,以保證智能技術的公平性和傳播信息的正向性。另一方面,為避免信息極化,在設置算法匹配機制的環節,為機器設置匹配條件時,除了設置個人特征條件和群體特征條件之外,還需要設置公序良俗、政治傾向等公共特征條件,讓正能量能夠穿透信息繭房,到達更為廣泛的群體中,保持主導地位。此外,人力和技術的優勢要共同發揮,能用智能技術解決的問題就用智能技術解決,同時通過“社會化策展”等方式發揮人力的優勢,使正能量通過智媒體平臺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同。
傳播正能量:規避技術陷阱的基本策略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萬物皆媒”的智媒時代正在到來。智媒時代,一方面,正能量的傳播,既需要主流媒體發揮“舉旗定調”的主導性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價值,也需要新興媒體積極參與共傳共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在智媒時代的共同目標都是智媒轉型,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媒體的平臺化,一個是平臺的媒體化,在此過程中,以正能量為傳播內容導向和技術應用邏輯,也能夠有效規避智媒技術的陷阱。
主流媒體從性質上來看主要是黨媒,在“萬物皆媒,萬媒喧囂”的智媒時代,盡管受眾被分流,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依舊彰顯。智媒時代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主流媒體要繼續發揮主流作用,就必須在傳播正能量中發揮主導作用,打造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優質產品。為更好地傳播正能量,可以從三條進路開展智媒實踐:
一是從內容分發切入。可采取分眾化、差異化的目標受眾定位方式,基于算法的個性化推薦機制挖掘用戶興趣,實現信息“因人而異”的精準分發;在分發過程中設置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等算法模型,實現信息過濾;開拓“視聽讀聊”等多種傳播形式,加入機器人智聊功能,形成產品生態圈;構建社群營銷模式,充分打通信息回路,增強用戶黏性。
二是從內容制作切入。例如,有媒體向“新聞+智庫”方向發展,以智庫報告形式提出社會治理、個人隱私、企業聲望等研究報告,既是數據新聞,也是深度報道,這種模式讓新聞產品變為思想產品,讓深度報道變為專業報告,讓參與社會監督變為參與社會治理。
三是從媒介技術切入。例如新華社智媒“媒體大腦”,本質是人的智慧+機器的智能,是一種“全量數據+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智媒時代,主流媒體要秉持“機器不是用來取代人的,而是來幫助人的”這一理念,在智媒體的探索和應用方面,讓機器幫助內容生產者占有更多新聞資源。通過對智媒體的一系列研發和應用,幫助主流媒體實現業務創新、生產模式創新,占據傳播最前沿。
新興媒體是互聯網的原住民,自帶互聯網基因,智媒技術發展推動新興媒體日新月異,信息平臺、社交平臺、購物平臺等交織在一起異彩紛呈。近年來,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都開始制作內容,比如微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的用戶群體也從年輕人往老年人逐步拓展,新興媒體在智媒化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傳播正能量對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意義重大。新興媒體開展智媒實踐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劃定行為邊界。智媒體采用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對于當下社會的公序良俗等方面都可能造成較大沖擊,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要“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智媒時代,流量是兌換價值的硬通貨,但是媒體必須分清楚對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為了流量不擇手段,罔顧公序良俗,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堅決不能傳播,要把傳播正能量作為價值準繩,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第二,要聚合價值觀念。智媒技術極為復雜,其背后的機制被稱為“黑箱”,普通人難以理解和掌握。新興媒體使用智媒技術要以傳播正能量為目標,搭建群體對話的平臺,以共同價值觀為橋梁進行溝通交流,并最終形成對社會發展有益、增進人類福祉的共識。
第三,要關注多元群體。新興媒體主要來源于商業公司,資本逐利的本性讓新興媒體過度關注社會中占有社會資源較多的人群——年輕人、富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等等,而正能量的傳播要求新興媒體關注多元群體,包括老人、窮人、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等等,防止一些群體被智媒技術所遺忘。畢竟,只有人本主義情懷才能夠避免技術主義偏執。
(作者分別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
②全燕:《智媒時代算法傳播的形態建構與風險控制》,《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11期。
③范以錦、李麗賢:《智媒時代內容生產對媒體商業模式構建研究》,《中國編輯》,2020年第11期。
④李東:《智媒時代助力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人民論壇》,2020年第16期。
⑤管洪、田宏明:《以“花粉式傳播”提升正能量、主旋律宣傳有效性》,《中國報業》,2020年第23期。
責編/鄧楚韻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