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要基于對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所依賴的主客觀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從培養、培訓、政策三個體系進行創新,全面規劃、部署、指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有效達成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構建鄉村化的培養體系
城市導向的職前教師教育不能使師范生充分習得如何勝任鄉村教育以及如何適應鄉村生活,這是鄉村教師無法勝任鄉村教育且頻繁流失的主要原因。關注教師職前教育的鄉村導向是解決現有的教師教育體系與鄉村實際教學不符的現實矛盾的必要出路。
首先,鄉村化的教師教育需要構建鄉村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對教育學、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與規范等常規性課程進行改良,將鄉村教育的培養元素融入課程目標、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依據鄉村生活和鄉村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增設鄉土文化與鄉情教育、農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領導力的培養和提升等課程幫助學生了解鄉土文化、學會職業生涯規劃、提升領導素養,另一方面增設鄉村學校課程開發、留守兒童教育及管理、鄉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等專題,適應鄉村教育現實需要,滿足鄉村教師未來發展。
其次,鄉村化的教師教育需要進入鄉村場域,幫助學生進行“鄉村教師”角色建構。一是提供田野實習即接觸鄉村學校和鄉村教育的機會,深入鄉村學?,F場進行培訓和實習,了解鄉村教育教學實際,使其進入角色,形成角色認知;二是促進角色體驗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反思和實踐能力,通過親身體驗和調查性研究,引發鄉村教師發展新思路;三是降低角色沖突,在實習過程中提前接觸鄉村學校和鄉村教師,提高職業適應性,同時對任教鄉村的意愿進行評估,篩選對鄉村教育滿懷熱情的未來教師進入鄉村教育現場。通過角色體驗和構建,在深化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和責任感的同時,提升勝任鄉村教師這一角色的能力。
完善系統化的培訓體系
職后的培養體系不僅需要使每一個鄉村教師更加專業化,還要形成專業的集體資本,兼顧團隊能力的提升和領導素養的培養。針對已有的教師整體素質較低、培訓效果不佳、用處不大的情況,我們要探索適合鄉村特色的教育培訓體系。
首先,培訓要有針對性和特質性。要結合鄉村教師現有的狀況和實際需求,適合鄉村教師自身發展。美國學者安迪·哈格里夫斯的《專業資本》將教師的職業生涯分為職業生涯的開端、職業生涯的大跨越時期和職業生涯的最后時光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培訓內容和形式應有所不同。在職業生涯的開端,教師的承諾和效能感比較薄弱,要加強師德教育和專業能力培訓,主要關注教師的高度責任感和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在職業生涯的大跨越時期,教師留任的信念堅定且效能感增強,需要提供高品質的專業發展機會,加強教學研修能力培訓,提升教師教學改革和創新能力。職業生涯的最后時光,是影響教師承諾感的最危險時期,需要提供教師參與決策的管理機會,加強領導素養的培訓,提升教師管理能力。
其次,培訓要有長期性和連續性。專業資本的積累和發展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持續不斷的過程。培訓不僅要持續進行,同時要隨著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而不斷深化。建立培訓長效機制和培訓資源課程包,對培訓時長、培訓內容做詳細、靈活的規定,實現網上信息平臺共享。培訓的詳細在于切實保證培訓的質量,運用創新培訓模式調動鄉村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激發其思考,制定嚴格的培訓考評制度確定培訓標準,保證真正達到培訓的實際效果。培訓的靈活在于內容的新鮮度,這也是連續性的一種體現,不是培訓內容的反復灌輸,而是更高層次的培訓,鄉村教師可以靈活選擇并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
最后,培訓要做到全覆蓋。應該加大鄉村教師培訓覆蓋范圍,確保不同地域、不同級別鄉村學校的教師都參與到培訓系統中來。培訓的全覆蓋也依賴于優質師資隊伍的擴大和隊伍內部培訓水平的不斷提升,從一線優秀骨干教師中選拔教師擴充培訓師資隊伍,有助于增強培訓針對性,解決日常教學中的困難,滿足實際需求。
健全合作化的政策體系
促進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需要全面規劃、部署、指導鄉村教師隊伍的各方力量——起引領作用的政府、起階梯作用的師范院校以及起協同作用的學校和社區,構建多方利益相關者長期合作治理機制,最大程度發揮鄉村教師的專業資本,使之進行更有效運作。
首先,政府通過制定鄉村教師政策實現對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支持?,F有的政策已經在提高教師待遇、培養高素質教師、城鄉交流輪崗等多方面緩解了鄉村教師的困難,國培計劃、公費師范生計劃以及特設崗位計劃有助于擴大師資隊伍,提升師資水平。實現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要在原有制度基礎之上思考并攻克難關。從教師地位上來說,制定獨立的教育公務員制度,確保鄉村教師能夠享受合理的待遇和尊重;從管理層面上來說,建立考核與激勵相結合的教師人事管理制度,要對教學專業抱以同理之心,提供激勵機制并進行賦權;從教師流動上來說,建設穩定的鄉村教師隊伍并不意味著阻止教師流動,而是合理流動。應系統設計全員輪換的約束機制,將到鄉村任教作為一項基本義務,以制度化手段實現鄉村教師良性流動;從教學素質上來說,貫徹落實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發揮領軍人才的帶頭作用。
其次,師范院校不僅要負責學生鄉村體驗教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為學生提供“敲門磚”和構建專業大廈的“地基”,同時也要爭取與鄉村學校、社區以及其他組織機構合作,建立學生牢固的知識結構,促進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通過制度支持得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學通過多方實踐探索優化鄉村教師教育體系,鄉村學校及社區等則可以得到勝任鄉村教育的師資,各方各有所求,因而形成共同體通力合作。因此,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培養一支專業素養過硬且穩定的鄉村教師隊伍需要構建多方合作的實踐共同體。
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復雜且系統的過程,不僅需要法律指導、政策支持,更應該獲得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要促使師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城市學校和鄉村學校通力合作,共同培養優秀鄉村教師,不斷探索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新途徑和新方法,以期培養和建立穩定的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作者為山西大學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