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藩籬 區域發展迎契機
搶抓建設數字經濟新賽道,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各地方根據自身產業稟賦,正走出區域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路徑。浙江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左右,形成數字安防、集成電路、高端軟件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鏈和數字產業集群;河北提出到大力實施“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試點示范;四川提出到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區域聚集特征。《報告》指出,在京津冀地區,北京科研創新與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綜合實力強勁;在長江經濟帶沿線,上海加快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湖北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細分領域,培植一批龍頭企業;粵港澳大灣區在空間布局上構建“雙核一廊兩區”,加快步伐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產業中心;成渝地區著力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范恒山認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把握新機遇、運用新要素。要強化區域發展的數字化支撐,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各個地區超越地理環境、歷史基礎等,以此來拓展經濟容量。
未來,隨著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普及,數字經濟將會進一步突破地理條件限制,逐漸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