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經驗得到越南共產黨人和理論界專家學者的一致高度肯定,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主要包括幾點:一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二是要忠誠、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堅定黨的思想基礎;三是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四是始終堅持經濟發展思維的革新,將創新與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相結合;五是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同步性和協調性,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六是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能力。中國的經驗和成就不僅讓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感到自豪,也讓世界各國共產黨感到自豪。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越兩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相同,中國曾經給與越南巨大幫助和支持。在新階段,兩國必將繼續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大步前進。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建黨百年 成功經驗 中越關系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2.007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重大轉折。2021年,中國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建黨100周年)目標,又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向第二個百年(新中國成立100年)目標邁進。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在世界上處于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今世界的許多重大問題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越南共產黨人、專家學者、政治理論研究機構對中國的崛起和偉大成就感到欽佩,對中國的成功作出了一致肯定的評價,認為中國的成功經驗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體現了一個具有豐富領導經驗和堅守初心的共產黨的政治本領。
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社會形態的理論至今已有170多年。19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伴隨著多個共產黨的相繼建立,這些共產黨領導了國際工人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推翻了帝國主義對全世界70%的面積和72%的人口的殖民統治,為世界上百個國家幾十億人民爭取了民族獨立。170多年來的歷史,見證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起起伏伏,見證了眾多共產黨和國際組織的成立和解散,其中有些共產黨從未取得政權,還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此后,幾十個執政共產黨失去了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地位;就連蘇聯這個有70多年歷史的社會主義最堅強的堡壘,也在1991年垮臺了。
中國共產黨很早就認識到蘇聯模式的普遍性錯誤,并且實行了改革開放。然而,改革開放的過程困難重重,不少人長期受到供給制落后思想影響,對于新的觀點很難接受。
四十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正確、科學的改革道路、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堅持改革的原則,是中國共產黨能夠保持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堅持黨的根本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黨的政治路線,體現在:雖然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導致了經濟社會混亂,但并未放棄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雖然放棄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但未追隨那種不惜代價獲取利潤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曾經因對領袖的個人崇拜而出現過錯誤,但并未放棄黨的領導地位而走多黨制、三權分立的道路。
日益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乃至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極大鼓舞,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歷史必然結果、是理論和實踐的必然結果。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不僅為本國,而且向世界執政和非執政的共產黨揭示了一個真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要長期堅持、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1]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成功領導了革命,于1949年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雖然在理論認識上有過錯誤,也在20世紀80年代探索和完善改革路線時遇到困難,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那條路真正成為中國人民的希望和信心,促進了民族大團結,動員海內外各民族同胞發揮一切潛力、優勢和力量,將中國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國防和綜合國力推向世界前列。
可以說,如今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地位。這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忠誠、堅持和堅定,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
忠誠、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堅定黨的思想基礎
1917年,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俄國共產黨領導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給全世界勞動人民帶來了無窮的希望。十月革命給中國送去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自由幸福的目標。
在革命的各個時期,中國把發展黨的思想視為馬列主義在本國的發展,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變,在不同時期結合本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完善了黨的思想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有5次飛躍性創新。第一次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
第二次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將鄧小平理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綱領,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起作為行動指南。
第三次飛躍產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起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四次飛躍形成了科學發展觀。中共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五次飛躍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共十九大將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既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基本范疇、基本原理,又體現了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發展一系列重要問題的本質性把握、原理性解釋、系統性闡發,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在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和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使馬克思主義在同各種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長達170多年的較量中,特別是蘇聯解體、蘇共垮臺、東歐劇變后,首次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深刻轉變,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蓬勃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高高飄揚。”[3]
回顧中國發展的歷程,為了找到正確的改革道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規律,勇于探索和創新;解放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與強國比肩。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堅持求真務實、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點帶面的發展。中國始終將堅持時代先進性與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相結合。中國經濟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黨、全民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結果,體現了全黨全民的高度決心;是探索過程中靈活變通的結果,如“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大膽去試、總結經驗、不爭論”“發展是硬道理”等,最大目標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大多數人帶來小康生活。[4]
在新的條件下不斷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這是捍衛馬克思主義和為全黨、全民建立堅實的思想基礎的最優方案。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經驗,也是當今世界其他共產黨的經驗。
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民主是革命的目標和動力,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利、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不是搞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各民主黨派自覺履行參政黨的職能,不斷提升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能力和水平。中國的各民主黨派以民主協商為活動準則,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為行動綱領。中國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三權分立、不搞兩院制。各黨派都遵循平等、獨立、協商、監督和結構多元、目標一致的原則,這不僅是一種傳統,還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對中國共產黨的威望有直接的影響,是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客觀要求,同時避免了不穩定。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針,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民主協商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因此,人民政協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一國兩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盡管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但當中國收回被帝國主義殖民者占據了100多年的香港和澳門之后,中國堅持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職責,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保持香港和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
對臺灣實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加強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問題、促進臺灣和大陸之間政黨和團體交流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莊嚴宣告:“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5]
始終堅持經濟發展思維的革新,將創新與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相結合
中國已經并且正在有效推動工業化、信息化、都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障礙。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
中國的經濟發展政策始終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把握國際形勢并迅速應對,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中國經濟因此連續40多年以全球最高的速度增長,并超越英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中共十九大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同時提出要全面準確貫徹落實“十四個堅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同步性和協調性,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中國共產黨對當今形勢作出如下判斷:“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6]世界各國共產黨對此高度認同,認為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形勢作出了正確的、充分的、客觀的、科學的判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眼光。
中國共產黨認為,中國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矢志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一觀點對于中國乃至對于許多國家特別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而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世界各國高度贊賞中國的外交政策,即:“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7]
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能力
從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的歷史和各國共產黨的經驗教訓看來,這一點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民族的復興。黨要始終成為領導國家和社會的先鋒力量、始終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執政黨,自身必須更加自覺地堅定黨性原則,勇于直面問題。在黨的建設工作中,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刮骨療毒”“打虎拍蠅”等強有力的措施,保證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活力和戰斗力。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明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整頓黨的作風,嚴明黨的紀律;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全面增強執政本領。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員、工農階級的先鋒戰士以及民族優秀代表為中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從而使中國取得了偉大的革命成就。
上述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路線、發揮集體智慧和群眾力量以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同時,這也讓世界各國共產黨感到自豪,并在自身選擇的道路上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更有信心。自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來,世界仍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仍然在堅持和創造性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目標,努力改革和革新,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活躍和富有創造力的發展模式,以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據統計,目前,世界上約有100個國家的130多個仍保持原名的共產黨或堅持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許多發展中國家十分羨慕中國,都希望能借鑒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對于越南共產黨而言,1950年1月18日,在越南正為抗擊法國浴血奮戰時,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并與越南建交的國家,揭開了越南外交史的新篇章。這是毛澤東、胡志明等中越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時期親手締造和精心培育起來的友誼,是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關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兩國民主民族革命斗爭的過程中,中越兩黨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團結斗爭與友好關系經歷了漫長、困難和艱苦的歲月。在此過程中,中越兩國的革命事業、民族命運和兩黨的歷史使命緊密相連。胡志明主席在尋求救國之路的歲月中,在中國經歷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時光,他參加中國革命,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幫助和支持,越南共產黨也從中國革命中誕生。1945年8月越南共產黨奪取政權后,越南軍隊和人民十分支持并參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國正式建交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本著“同志加兄弟”的精神,給越南革命提供了各方面有效和巨大的援助,為越南人民長期、激烈、付出巨大犧牲和代價,卻又無比偉大的兩場戰爭——抗法和抗美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越南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越南的巨大援助和情誼。兩國團結合作斗爭的友誼,不僅為兩國國家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還為和平、獨立和社會進步而奮斗,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縮小了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范圍,有效防止了帝國主義霸權在世界的擴張。
然而,建交以來中越關系有起有落,并非一帆風順。受國際復雜環境和多方面戰略考量的影響,中越兩國關系經歷了一些風雨,兩國甚至還一度進入令人遺憾的關系破裂的狀態。但是,兩黨在兩國人民的感情、需求和渴望的基礎上,雙方克服了困難,推動兩國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和平、友好、合作和共同發展的進程。中國是越南外交的首要優先方向,兩國不僅是戰略伙伴,而且是全面戰略伙伴;兩國不僅是友好鄰邦,而且有傳統友誼;兩國不僅有相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忠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且是改革最成功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
中越兩國是世界上少數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執政的兩個國家。之前,兩國都曾照抄照搬蘇聯模式,越南實行了“官僚、集中包給制經濟”、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后來,根據本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覺察到了蘇聯模式的缺陷,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際上,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時,就已找到了現實社會主義存在危機的原因,并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而在越南,由于長期實行“官僚、集中包給制”,使得國民經濟陷入危機,到1987年通貨膨脹率高達774%。因此,在中國改革開放8年后,1986年召開的越共六大決心實行革新,提出“革新思維、尤其是要革新經濟思維”。至今,越南已經擺脫了危機,并且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基業、能力、國際地位和威望。
2020年是中越建交70周年,2021年是中越關系正常化30周年,事實表明,中越之間的合作不僅對兩國的改革(革新)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言是必要的,而且還有利于世界和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勢不可擋、和平合作與發展成為支配國際關系的大趨勢的背景之下,特別是在國際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而陷入低潮的背景之下,中越之間的合作也是歷史之必然。中越友好合作關系對世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具有重大意義。具有百年豐富歷史經驗的中國共產黨和91年歷史經驗的越南共產黨,已帶領中越關系邁入和平、合作與發展的新階段,兩國理想相同、目標相似、不忘初心的中越兩國共產黨,必將繼續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大步前進。
(編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潘金娥、2019級博士生韋麗春)
注釋
[1][2][5][6][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新華社,2017年10月27日。
[3]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組織編寫:《全面從嚴治黨這五年——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成就與經驗》,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8年,第58頁。
[4]Sách "H?i th?o lý lu?n gi?a ??ng C?ng s?n Vi?t Nam và ??ng C?ng s?n Trung Qu?c Xây d?ng ??ng c?m quy?n kinh nghi?m c?a Vi?t Nam kinh nghi?m c?a Trung Qu?c" (2004), Nxb Chính tr? qu?c gia.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f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PC
Nguy?n Minh Tu?n
Abstract: The great suc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CPC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have been highly affirmed by the Vietnamese communists and theoretical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y think tha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PC mainly includes: First, it has adhered to the socialist roa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second, it has been loyal to, defended and developed Marxism-Leninism and strengthened the Party's ideological foundation; third, it has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fourth, it has always innova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combined innovation with solv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ifth, it has ensured the synchro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opening-up policies and constantly expanded the opening-up; sixth, it has promoted all-round strengthening of Party self-conduct and increased its own ability to govern and lead. China's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not only make the CPC and Chinese people proud, but also make the communist parties all over the world proud. Both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communist parties of China and Vietnam share the same ideals and beliefs, and China has given Vietnam great help and support before. In the new stage,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ontinue to make great strides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
Keywords: CPC,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PC, successful experience, Sino-Vietnam relations
阮明俊(Nguy?n Minh Tu?n),越南胡志明國家政治學院黨建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建設。主要著作有《越南共產黨關于在政治系統中進行干部選舉任免試點的政策》(論文)、《松下政經塾——日本戰略級干部培訓的經驗》(論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