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地處黃河岸邊的山東省鄆城縣,多了一批農業科研人員的身影,他們多數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派來的“第一鎮長”。
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介紹:“2020年,我院將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有機融合起來,創新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在山東選擇了鄆城等3個縣,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利用3年時間,選派300人,投資3億以上,在這3個縣內打造若干個單體示范模式。”
就這樣,2020年8月4日,22名山東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來到了鄆城,來到了黃河灘,并多數直接到鄉鎮擔任“第一鎮長”。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第一鎮長”們在鄆城過得怎么樣?發揮了哪些作用?
精準對接所在鄉鎮的產業發展需求
今年38歲的王金平,是來自山東省農科院果樹所的一位女博士。去年上半年,院里在與鄆城對接的過程中,玉皇廟鎮提出該鎮近年來果樹種植面積增大,但管理水平上不去,希望能夠派來一位懂果樹的年輕專家。
“搞農業科研,就是要扎根基層;我們年輕人,更應該沖在前面。”王金平說。就這樣,盡管孩子還在上小學,王金平毅然選擇了報名,成為了玉皇廟鎮的“第一鎮長”。
來到鄆城后的第一個月,王金平就跑遍了鄆城縣內的3萬多畝果園,圍繞品種更新、郁閉園高光效改造、行間生草新技術推廣等內容,為每一處果園開了藥方,每周都要到地頭為果農講課,今年起開始籌建精品種植示范園,實現“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
研究糧食的樊慶琦,來到了侯咽集鎮和程屯鎮;研究蔬菜的李志鵬,來到了郭屯鎮和南趙樓鎮;研究畜牧的王懷中,來到了張魯集鎮;研究中藥材的韓金龍,來到了武安鎮……“鄉鎮根據產業發展情況提出需求,我們整合全院科研人員進行報名選擇,務必實現精準對接所在鄉鎮的產業發展需求。”山東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賈無說。
據山東省農科院出臺的《關于在我省東中西部建設三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的實施意見》,提出結合示范縣科技需求,組織該院精銳力量和院外高水平人才團隊,按照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標準量化、進度科學、措施有力、考核嚴謹的要求,為示范縣量身定制工作規劃,實現“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形成特色、三年全面完成”。
每個“第一鎮長”都能整合全院力量
“別看我這個‘第一鎮長’好像是在異地他鄉孤軍奮戰,實際上我隨時可以整合全院的力量‘為我所用’。”7月28日下午,冒著夏日暴雨,山東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博士、李集鎮第一鎮長厲廣輝指著正在建設的“種養加循環蘆筍現代農業產業園”告訴記者。
作為沿黃主要鄉鎮的李集鎮,黃河灘區占全鎮耕地面積的45%以上,鄉鎮經濟欠發達,農民增收困難。厲廣輝到來后,發現黃河灘區自然條件特別適合蘆筍生長,就制定了蘆筍全產業鏈發展目標和計劃,很快就得到了山東省農科院“大后方”的全力支持。
該院聯合鄆城縣政府和鄆城久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鄆城蘆筍產業技術研究院,設立了包括種質資源評價與新品種培育、綠色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研發、蘆筍配套機械研制、蘆筍系列相關產品開發等6個研發中心,在黃河灘區建立2000畝標準化蘆筍種植基地,其中200畝實現了信息化智慧管理。
“每一位‘第一鎮長’,都是院里派到鄉村振興一線的‘突擊隊’。農科院這個大后方,則要做到‘要糧給糧、要炮給炮’,讓每一個‘第一鎮長’都能整合起全院力量。”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駐鄆城工作組組長張文君說。
“三個優先”作支撐。即課題項目要優先在示范縣落地,技術要優先在三個示范縣推廣應用和成果要優先在三個縣轉化落地。同時,農科專家工作室、“科教興村”計劃、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示范縣和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共同體等平臺,都要在示范縣落地。
“九大行動”作保障。山東省農科院要求,該院自2020年起著力推進的“藏糧于技”科技保障、產業興鎮(村)科技振興、品牌農產品科技支撐、農業園區科技支撐、鄉村人才技能提高、智慧農業發展提升等“九大行動”,都要與示范縣緊密結合。
在實踐中蹚出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路徑
鄆城是山東著名的產糧大縣,常年小麥播種面積約145萬畝,玉米播種面積約128萬畝,糧食總產維持在26億斤以上。因此,對來自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的樊慶琦來說,他的任務就不僅僅是其所在鄉鎮的產業振興,而是要在鄆城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穩糧增收路徑。
“鄆城是糧食生產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來自種糧和打工。” 樊慶琦說,“一方面,我們科研院所要主動對接新型種糧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快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綠色種糧和精準種糧。另一方面,還要建議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民技能和素質,實現高質量就業。”
在南趙樓鎮甄莊村,近年來在村黨支部書記張慶濤的帶領下,村黨支部領辦起鄆城潤通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設施蔬菜,已建起占地500余畝的設施蔬菜種植園區。山東省農科院蔬菜所的李志鵬來擔任“第一鎮長”后,就把這里作為科技轉化著力點:“一是在這里搞集約化育苗,解決當地品種雜亂和種苗質量差等問題;二是把此處建成技術培訓和科普教育的基地,帶動提升全縣種植水平;三是落地智慧菜園、產業融合等項目。”
“現在,綠禾公司領建的這處產業園區,也已成為鄆城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座‘燈塔’,照亮了周邊村莊,提升了全縣設施蔬菜產業技術水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何廣鋒說。
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駐鄆城工作組成員孫家波介紹,通過一年的時間,“第一鎮長”們已通過示范園區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循環農業和智慧農業等著力點,在實踐中蹚出了“科研院所+示范園區”“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科研院所+新型經營主體”“科研院所+特色產業村”等結合路徑,助力鄆城形成了“糧食產業提質增效、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的發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