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臨空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于近日印發實施,是指導未來五年全市臨空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
機場之上,飛機在騰飛,城市在騰飛。一條條航線的延伸,一架架貨機的起降,人如潮涌,貨如輪轉,讓世界變小,讓城市變大——以臨空經濟為平臺,帶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規劃》登高望遠,步月登云——到2025年,廣州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基本建成。臨空經濟增加值超1000億元,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進出口額超1000億元,空港跨境電商樞紐港商品貨值超3000億元。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億人次、年貨郵吞吐量達到350萬噸。
發展臨空經濟,廣州默默耕耘,厚積薄發,水到渠成。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國家民航局同意廣州設立臨空經濟示范區。機場區位優越、基地公司實力雄厚、綜合交通體系健全、產業基礎雄厚、市場集聚能力強勁……廣州設立臨空經濟示范區可謂基礎扎實。此后幾年,相關政策落地生根、區內招商如火如荼、新增項目不斷落地、發展動能持續迸發。2020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以4376.8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175.93萬噸的貨郵吞吐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和全國內地城市第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正當其時,恰逢其盛。目光從全國瞄向全球,一場臨空經濟的深刻變革正在展開,現代化臨空經濟體系正在加速構建,《規劃》此時出臺,堪稱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規劃》立足長遠,從大處著眼,樹立“大空港”發展思路,提出構建“一核六區、一軸三圈、多點聯動”臨空經濟空間布局。即以樞紐機場為核心,建設臨空商務區、航空物流和金融區、航空維修制造區、臨空高端制造區、產城融合區、生態文旅區六大功能區。貫通新老白云機場,打造臨空商務軸;輻射機場周邊區域,形成空港區、緊鄰空港區、空鐵融合區三個圈層。
放眼大灣區,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加快建設空港、發展臨空經濟,有助于推動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將交通樞紐的“流量”,變為經濟發展的增量,《規劃》為臨空經濟發展擘畫宏偉藍圖,彰顯廣州在航空領域之雄厚實力,體現出廣州深耕臨空經濟之雄心壯志。規劃先行,謀定后動,藍圖已繪就,各方必須掛圖作戰、精準發力,真抓實干、奮發作為,將《規劃》愿景切實化為發展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