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為,有錢就能買到糧,多進口一些農產品還可以省自己的地和水。這次疫情期間,有18個國家限制糧食等農產品出口,全球供應鏈受沖擊,一度引發恐慌,造成價格大幅波動。這種事情近年來時有發生,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各國就先捂住自己的‘糧袋子’。”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一劍封喉。我反復強調要辦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始終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眼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整體素質。”
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自身優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