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五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研究員 王小廣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根基地位。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正處于由中端向高端轉變的關口,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深化改革,疏解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堵點,避免產業發展泡沫化和空心化,推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良性互動,切實降低制度性成本,從而全面振興實體經濟、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
將創新擺在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提升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一方面,要從產業層面入手,全面提高創新投入強度,加快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步伐。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資金流入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加快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在重要領域,將現代新科技與現代金融有機結合,全面參與打造“以我為主”的新的全球產業鏈。另一方面,要從產品層面發力,完善產品創新與品牌創新的機制,走高度開放下自立自強的新路。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精細化的先進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一流品牌。特別是要培育崇尚創新、包容失敗的社會風尚和企業文化,引導一大批富有冒險精神和創造熱情的骨干企業家投身實體經濟。
深化稅收結構改革,加快促進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向“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轉變,降低實體經濟的制度性成本
一是要增加直接稅份額,加大力度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指明的“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的稅制改革任務,不斷深化征稅體制改革,增加個人所得稅在總體稅收中的比重,同時降低企業稅負。
二是要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實施,抑制房地產泡沫化和經濟虛擬化傾向。我國房地產稅制度設計,應將房地產稅的主要功能定位放在培育地方稅主體稅種、調節收入和財富差距兩個方面。
三是要繼續推進間接稅改革。繼續完善和改革增值稅制度,創造條件促進增值稅轉型。深化消費稅改革,發揮好消費稅引導健康消費、綠色消費和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同時,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使資源稅從當前主要調節資源級差收入轉變為促進綠色發展的生態型資源稅。
加快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一方面,要加快破除利率雙軌制,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破除“雙軌制”有三個條件:一是銀行業準入管制需要大幅放開,形成較為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二是推動形成有效的利率形成機制;三是嚴重的債務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主要的限制是在債務風險控制上,需要對此作出恰當評估,制定利率市場化改革“最后一公里”的路線圖,創造條件,等條件基本成熟,盡快推進。
另一方面,要健全資本市場的基本制度,促進資本市場規范化發展。首先,也是最關鍵的,是設計和實施一套有效的準入制度。其次,加快完善市場交易制度,主要是提高事中監管水平,注重過程監管,健全市場信息披露機制,對于不充分披露相關信息的企業給予嚴重處罰,依法、依規查處市場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第三,完善退市機制,形成可進可出的良性市場循環。第四,建立風險平衡基金,確保資本市場體系的穩定安全。
大幅放寬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盡可能發揮其對振興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一方面,要加快打破服務業的各種行政性壟斷,加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力度。最重要的是要促進金融、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等高端服務業的開放,通過對外開放,倒逼服務業體制機制的改革。
另一方面,要依靠創新、融合和集聚等方式,全面提高生產性服務業質量與專業化水平。發展服務業要依靠創新驅動,主要包括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兩個方面。制度創新方面,當務之急是要消除長期以來服務業在要素利用上的歧視政策,同時要加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場化改革要求的服務業價格分類管理制度;技術創新方面,對服務業的技術研發活動予以重點激勵。促進服務業發展,還要在產業融合上下功夫,既要加強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又要加快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的步伐,形成更加完善的現代服務經濟體系。
“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