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起著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人才工作和建設人才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下大氣力培養人才,夯實人才基礎
人才培養,國之大計。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我國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有決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只有堅持黨對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各級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各級黨委宣傳部門,各級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國資、金融、外事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抓好人才培養工作各項任務落實,積極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條件,為各級各類人才提供廣闊平臺。
樹立實踐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基礎,加強緊缺型人才培養;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立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擴大基礎研究的人才供給;完善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培養體系,實施“人才+項目”培養模式,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通過實踐培養創新人才,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涵養家國情懷。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涌現出許多受到人民愛戴的科學家,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袁隆平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他們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加強對人才的黨性教育、科學家精神教育,培養一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高素質人才,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發揚我國科技界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傳統,以身作則、嚴格自律的精神,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將愛國熱情和奮斗決心轉化為科研創新的強大動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加快自主培養。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面對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形勢,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激流勇進的新潮流,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合理制定人才培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升高端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不僅要依靠自己培育各類人才,而且要把自己培育高層次人才作為重點,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建設一支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尤其要重視青年人才培養,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2、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實現廣納英才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人才資源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要把我們的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業,就要有這種眼界、這種魄力、這種氣度。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
堅持以用為本,按需配置人才資源。高層次人才引進是實現國家富強及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要領域配置人才資源。引進人才要以價值創造、社會貢獻為導向,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標準,杜絕重文憑輕能力、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未來、重外才輕內才等問題。各級用人主體要廣泛收集人才剛需,把準經濟發展方向、產業類型、瓶頸制約,掌握人才的技能專長,瞄準“需”處發力、緊扣“需”處供給;各個城市既要根據自身特色,引進與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層次相適應的人才,讓生產要素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更好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使各類人才的專長特長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緊密契合。
要有全球視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實現人才強國,就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把人才國際化作為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全球人才競爭,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有很多國家的人才也希望來我國發展。我們要順勢而為,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改革人才引進各項配套制度,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向外引才借智擴大增量,形成“磁場效應”“虹吸效應”,吸引人才加速聚集。創新惠才政策提高質量,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熱忱歡迎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制定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和技術移民制度等方式,鼓勵國際高端人才來華工作和交流,為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
進行戰略布局,建設人才集聚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可以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集中國家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要拓寬視野,樹立戰略眼光,主動拆除引才“圍墻”,降低引進“門檻”,開辟“綠色通道”,在人才的選拔上打破常規、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重點引進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型人才和創新創業的領軍人才。
3、多措并舉用好人才,做到人盡其才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要愛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善于用好人才,要堅持以用為本、重在使用,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讓各類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有愛才的誠意,營造良好用人環境。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如何優化人才生態環境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長久之計。因地制宜,建立適宜的人才成長環境,創造能夠充分發揮人才能力的環境,營造出溫馨氛圍和歸屬感,為人才隊伍的建設發展提供更加優越的空間。增強服務意識,從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等方面多措并舉,以求賢若渴的心態積極為人才辦實事,構建良好人才生態環境。加強社會引導,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表彰優秀人才和重才用才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風尚。搭建人才平臺,讓廣大人才有施展本領的舞臺,有干事創業的平臺,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有容才的雅量,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凡是人才都有自身專長和特點,如果一味求全責備或以個人好惡,勢必選不出、用不好真正優秀的人才。必須尊重人才的成長規律,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加快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切實改進黨管人才辦法,向用人主體放權,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還要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公平的分配機制、合理的流動機制,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等管理制度。
有興才的格局,激發人才創新能力。各地區各部門要立足實際、突出重點,解決人才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加大人才發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激發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等各類人才的創新激情,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真正實現人才價值的最大化。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大膽使用人才,結合人才專業背景和技能,將人才分類安排到急難險重崗位去鍛煉與磨煉,成長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人才。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潛力,鼓勵大膽探索、勇于超越,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讓人才成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識上、技術上走向開放,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學習和應用世界先進知識和技術,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是在奮斗中成就偉業、造就人才的時代。我們要激勵更多科學大家、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創新團隊勇立潮頭、銳意進取,以實干創造新業績,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方醫科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