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速繼明
對于一個具有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的政黨而言,“黨史學習”的出場絕非偶然,而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必然,也是中國共產黨以史為師,在“走過的足跡”中獲得未來的發展啟示的必然,更是中國共產黨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的理性選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然之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回顧了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進行的艱難探索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在歷史性地取得“四大成就”和作出“四大莊嚴宣告”、穩步邁向民族復興之路之際,通過黨史中“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變幻的歷史經驗之下穩定不變和具有連續性的意義框架”,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形成維系、強化群體組織的內聚力,建立文化上、種族上的歸屬感,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識,激發探索與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從而促使中華民族結成有機整體,凝聚起民族團結與發展的內在力量。
學習黨史,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重要范疇作為黨史學習的重要線索。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分析方法體現在五個方面:歷史“一”與“多”的辯證法、歷史普遍性與歷史特殊性、歷史必然性與歷史偶然性、歷史合目的性與歷史合規律性、歷史連續性與歷史非連續性等。
一是歷史的“一”與“多”。歷史過程是一與多的統一。不以預設的普遍性、一般性掩蓋真實的多樣性、異質性;也不以現實的豐富性來遮蔽內在的趨向性、規律性。從而在百年黨史中發現鮮活歷史任務、歷史故事、歷史事件背后的人民性、宗旨性和民族復興的一以貫之性。古往今來,就社會的基本組成而言,都是多元特殊性的異質多樣化存在:經濟利益的多元與糾纏、文化的復雜與多樣、個體意志的紛繁復雜;但就社會整體而言,個體在表現為人性中所固有的私向化追求的同時,也存在作為社會進步趨勢、民族歷史目標、共產黨所凝聚起來的共有理念或共有價值,從而向合乎歷史進步的那個“一”而努力,“個別的人,甚至于整個的民族,很少想得到:當每一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互相沖突地在追求著自己的目標時,他們卻不知不覺地是朝著他們自己所不認識的自然目標作為一個引導而在前進著,是為了推進它而在努力著”。每個個體都基于個體判斷和個體意志而生活、工作,但在群體上卻踐行著恩格斯意義上的歷史合力過程。因而,在學習百年黨史過程中,既要注意異質、多元、雜多,也要透過這些現象看到背后的規律、趨勢和共同的意志。
二是歷史普遍性與歷史特殊性。歷史普遍性和歷史特殊性是學習黨史、理解黨史的重要精神“腳手架”。歷史普遍性是多樣性的歷史現象背后所蘊含的合乎歷史規律、合乎民心所向、合乎人民利益的哲學抽象,是蘊含于歷史現象背后的價值公約數、共同意志的抽象。歷史特殊性是指具有異質性、豐富性、多樣性特征的歷史現象,往往具有私向化,表現為個人追求,充斥個人意志,甚至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等傾向。這對范疇能夠幫助我們從歷史實踐的角度歷史地、現實地、具體地分析和理解歷史。這有助于打破歷史虛無主義主張、打破個人主義神話,揭示“現實中并不存在那種分隔個體和社會的鴻溝”的歷史演進內核。近年來,思想領域蔓延著把西方的歷史進路作為所有國家必經的普遍性路徑,把異于西方發展進路的道路都視為“異端”的傾向。無疑,這種普遍性就扼殺了文明發展的豐富性、多樣性,抹煞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這種“萬能鑰匙”型的歷史進程判斷對于我們理解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構成了嚴重的妨礙。因此,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既要注意“不同的歷史環境”,也要注意民族發展目標趨向的“完全不同的結果”。
三是歷史必然性與歷史偶然性。歷史必然性,本質上是對某一歷史時段進行精神反思、凝練邏輯鏈條、尋找歷史規律的產物,體現為一個民族或政黨對其歷史經歷的反思、對民族發展趨勢的把握、對未來發展期許的思想意識保證以及對事件的基本價值判斷。在百年黨史學習過程中,歷史必然性與歷史偶然性的把握,有助于深化三個方面的認識。一是有助于具有內省特質的中華民族在歷史時間與歷史空間的雙重坐標中對百年黨史的辯證認知和理性把握,彰顯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的殊相中開辟確定性發展路徑的能力;二是有助于具有創新特質的中華民族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結合,并敢于對百年黨史中的歷史邏輯、歷史經驗、歷史智慧進行整理和凝練,表達了對民族復興之路的戰略機遇的理性把握、對發展軌跡的理性預設;三是有助于避免“碎片化”學習歷史、“趣味性”認知歷史和偶然性把握歷史的傾向,在歷史事件、歷史故事、歷史人物中深刻把握歷史脈絡和歷史邏輯。
四是歷史合目的性與歷史合規律性。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按照特定規律進行的,同時還有特定的目的性。如果說規律性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客觀性的體現,那么目的性則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主觀性的反射。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在書寫其百年歷史中,就是把民族獨立、民族自強、民族復興的使命與目的性和馬克思所揭示的歷史規律天然地耦合起來,也即“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對于把民族前途命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人民福祉作為基本宗旨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已經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遵循歷史發展邏輯的政黨。因此,百年黨史,就是百年的歷史合目的性與歷史合規律性的呈現史。而開啟的第二個百年黨史,也必將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以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為指導的遵循現代化國家建設路徑,不斷趨向并成功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
五是歷史連續性與歷史非連續性。歷史意味著民族共同體的生命之火代代相延、文化基因代代相襲、歷史使命代代相繼,是在民族發展的內在否定意識中所確立起來的對意義、價值和歸宿的一種價值標準和評判方法。這一方法是在歷史的線性不可逆、連續不可變的演變軌跡。而歷史的非連續性是指歷史的中斷、改變、甚至質變,往往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事件改變了歷史進程,而造成的前后截然不同的社會屬性或意義的編碼,比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如果只看到歷史的連續性,看不到歷史的質變,就無法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為何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也無法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四大歷史性成就;如果只看到歷史的非連續性,就看不到“兩個三十年”之間的有機聯系等。所以在黨史學習過程中,既要看到歷史連續性,也要看到歷史非連續性,要在兩種范疇中辯證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