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洲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鮮明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這一恢宏史詩,是百年大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跡。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莊嚴宣告,具有重大意義。“小康”概念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民勞》中,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1979年,鄧小平用“小康之家”來定位我們黨在20世紀末所要實現的戰略目標。從“汔可小康”到“小康之家”,小康,成為兼具傳統文化韻味和馬克思主義氣息的時代命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醒目路標。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正式把鄧小平提出的20世紀末實現小康目標的構想確定為今后20年中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1987年4月,鄧小平第一次完整地描繪了“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1995年,原定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總量”和“人均”都提前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由此也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提出小康階段的“新三步走”戰略;2002年,他在黨的十六大上明確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2007年,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提出新要求。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里的小康,有了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接下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區域發展戰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蹄疾步穩,久久為功。
從“初步小康”到“總體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內涵的拓展中不斷提升。在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之下,全面小康的里程碑矗立在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
縱觀古今、橫覽中外,人類文明史上不乏繁華盛世、驕人事功,但是很少有哪個時代或者哪個國家,能夠像今天的中國這樣,努力實現“一個也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關鍵一步,而且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人間奇跡。這樣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必將載入中華民族發展史冊、人類文明發展史冊。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干成了許多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
在政治方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近代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新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過去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成為國家的新主人。
在民族團結進步方面,56個民族和睦相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成社會主義大家庭。各民族在黨的帶領和關懷下,實現共同進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要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這種民族團結進步的局面,是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
在經濟方面,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道路,僅僅一個“一五”計劃取得的工業成就,就已經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這樣的發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有效推動了各種經濟成分良性競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此基礎上,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西方“串聯式”發展不同,我們采取“并聯式”的發展模式,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用幾十年的時間趕上西方國家兩三百年的發展歷程,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保持在30%以上,這樣的跨越,令全世界矚目。
在農業方面,我們先是通過土地改革,實現了中國農民千百年來“耕者有其田”的夢想,這是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接著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通過農業合作化、集體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激發農民的創造力和生產活力,使農民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通過實施脫貧攻堅行動、鄉村振興戰略,努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引導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早在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就實施“三線建設”戰略,從客觀上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后,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發揮“一帶一路”引領作用,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努力解決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小康、全面小康。
在社會建設方面,通過加強民生保障等各種制度舉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以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持續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
在應對突發問題方面,我們發揮黨領導一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全國一盤棋,在應對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甚至千年一遇的突發重大疫情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積極成效。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干成的這些大事,都是為中國人民、為中華民族干成的大事。整個中華民族、全體中國人民,都為之感到自豪,都為之感到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