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需要物質上的富有和安居樂業,更需要精神追求上的富足和精神狀態的飽滿。在推動共同富裕中對個人精神成長與民族精神自覺的推崇,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鮮明的精神價值指向。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有利于蘊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還是新時代新方位中國走出有別于西方大國“國強必霸”邏輯、實現文明型崛起的價值支撐。
關鍵詞: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富足 文明型崛起 社會性成長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作為共同富裕內涵與構成部分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能得到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帶來的心理滿足和精神愉悅,從而顯現為一個民族精神狀態的飽滿、自尊自強意識的張揚和奮發意志的昂揚,這是一個大國崛起并在世界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的表征。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共同富裕不僅是人類對大同社會的理想,更是社會主義的基因。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寫道,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1]。
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不僅為這種理想的實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還在“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實踐中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開始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發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著名“兩問”,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重大判斷,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理念指引下,在全民致富奔小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中,中華民族煥發出極大的的奮斗熱情,使中國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外交等各領域、各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不斷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功探索了一條有別于西方大國的文明型崛起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立足新發展階段邁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新境界的目標導向。就其內涵而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狹義上物質財富的富裕,而是廣義上包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它既包括表現在收入、財產及物質生活條件上“看得見”的顯性富有,又包括表現在社會公平正義和“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均等化、生態環境改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等“看不見”的隱性富足。在推動共同富裕中著力強化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歷史進步性的體現,有著人類文明終極指向的意味。
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充分認識到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物質不斷累積的進程,也是一個精神日益充實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而,共同富裕既表現為人民物質上的富有和安居樂業,也顯現為人民精神的富足和精神狀態的飽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贏得民心、守護民心,引導人民向著自由全面發展的境界邁進,這是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推動共同富裕的政治邏輯。新發展階段,我們愈加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需要更大程度地激發中國人民的文化創造激情和自主創新的精神追求,從而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鮮明的精神價值指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以人的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全面現代化,它在注重人類整體性福祉的同時,格外關注個體的自由發展和自主的文化表達,是中國夢與個人出彩機會的有機統一。在推動共同富裕中對個人精神成長與民族精神自覺的推崇,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鮮明的精神價值指向。
在馬克思那里,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最終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2]。對于一個偉大復興的民族而言,處于歷史的上升通道,僅有物質上的滿足是不夠的,還需要以精神的激勵和精神生活的富足來防止社會階層固化,以創意創新的激發來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和精神愉悅。事實上,正是精神意志的昂揚和精神狀態的飽滿在引導著中華民族攻堅克難,在克服一系列風險和挑戰的偉大斗爭中,激發每個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成長的內在自覺,促使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終有著理想之維、信仰之光,充溢著文化共同體的精氣神和自主的文化創造,這是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表征。
從中國史邏輯來看,中華民族始終有著重視文德教化和追求精神滿足的樂感文化傳統。不僅有著“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德教化,還有著“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樣化精神追求,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從而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得以遠播。從世界史來看,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華文化要有從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者向引領者角色轉變的意識,要有擔當開啟人類文明躍升方向的使命感。在有效參與全球治理中,以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展示中華民族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強烈的精神感召增強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明型崛起的認同,在世界秩序變革中形成一種新的平衡。一個民族越是精神昂揚,就越是能夠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在有容乃大中托舉一個民族復興的偉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了中國有別于西方大國的文明型崛起之路,從而擺脫既有世界史的狹隘性,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成功探索中啟示著人類文明躍升的方向。正如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的永恒追求,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是人類文明進入高級階段的表征。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文明型崛起的價值支撐
隨著世界秩序的“東升西降”,崛起的中國要為世界做更多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一個時代的畫卷,底色是人心;一個民族的復興,關鍵在精神。精神強則民族強,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從而在世界戰略格局重組和人類文明秩序變化中使中華民族能夠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進入新時代,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一個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和價值感召力是贏得世界人民尊重的重要力量。人民精神生活的普遍富足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應有內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征之一,它既是中國文明型崛起的價值支撐點,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底蘊所在。伴隨經濟的崛起,民族形象的塑造、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民族精神的凝聚、中華文化的創造創新日益緊迫,展示什么樣的中國形象和民族精神至關重要。
立足中國發展的新方位,在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富足的意義上,更應堅定文化自信和胸懷天下,著力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位態,為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不僅體現于文藝精品的不斷涌現及其經典化追求,更表現為人民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滿足與精神生活的普遍富足,從而以普遍的文化獲得感和飽滿的精神狀態托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共同富裕特別是人民精神生活富足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共同富裕中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富足,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例如,作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正在加快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步伐,積極實施百城萬村文化惠民工程,推廣“文化家園”“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文化服務模式,讓人民在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升華、氣質提升、文化熏陶。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還聯合印發了《關于高質量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對如何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了部署。從社會層面看,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具有崇高價值的精神理想,積極培育剛健有為的奮斗文化,著力營造和睦友好互幫互助的社會風尚。從個人層面看,要讓社會個體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前提下,擁有豐富向上的精神生活,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不斷增加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著力推動更加均衡更加包容的發展,更好保障人民參與文化和旅游活動的權益。這些舉措將為推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探索可復制的經驗模式。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中國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上的豐盈,就不能說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更是文化強國建設的著力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消費的質量、品位、藝術品格以及審美風格的要求更高、更加多樣化。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無論是高雅的文藝創作還是流行的大眾文藝,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在不斷滿足差異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中,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本文作者為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與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體系建構研究”(項目批準號:18ZD006)、中華文化管理協會國家現代智庫中心2021年度立項課題“文化強國的內涵闡釋與核心指標建構”(立項號:21CCAAB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4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頁。
責編:周素麗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