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目前來看,中國制造業已經在總量和發展速度上領跑全球,但制造業質量、效益以及數字化轉型相較發達國家而言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以中國一汽等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制造業企業,抓住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積極推動研發、產品、產業鏈平臺等環節數字化轉型,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貢獻了智慧和經驗。
關鍵詞:制造業 數字化轉型 中國一汽
【中圖分類號】F425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現狀
當前,中國制造業在總量和增速方面已然領跑全球,其進階發展需要人才和科技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配套。而正是因為欠缺人才、科技等要素,中國制造業的質量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且發達國家的數字化進程往往是伴隨著制造業轉型而實施的,基礎實力雄厚。可見,我國制造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顯著的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有著顯著的制度優勢,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減少了很多經濟社會發展牽絆、拓展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是全球制造業總量和增速領跑國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以來,我國制造業規模和質量快速增長,目前總量和增速指標已位居全球前列。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連續十一年蟬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 制造業的占比比重對世界制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10.41%,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也有明顯提升,由約1.8萬億增加到了3.8萬億,該行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已由2.5%提升到3.7%。[1]相較而言,截至2020年末,美國工業GDP為2.27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總額中的占比不足11%,日本制造業GDP大約1萬億美元左右,其GDP占比已不足20%,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比約5%,德國制造業GDP為6795億美元,其GDP占比約18.13%,在全球制造業占比約3%。可以說,近年我國制造業從總量和增速來看,均領跑全球。
中國制造業質量仍有待于提升
總量和速度不能代表全面的超越,我國制造業質量和效益仍有待于提升。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制造業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電解鋁等基礎產業,機械、電子元器件、裝備零部件等中間產業,紡織、服裝、箱包、家具等終端產業以及廣泛的家用電器領域,產能均遙遙領先。但涉及高端制造業,比如高端醫療設備、精密機床、芯片、航空發動機等領域的相關產品,我國尚未實現關鍵性突破,甚至在精密軸承、精密螺栓、汽車和高鐵的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依然主要依賴進口。這些產品的進口附加值很高,這也就意味著相關產品生產國的制造業附加值較高。例如在2020年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榜單上,中國企業上榜數量雖然首次超過美國,但上榜的中國企業在營業收入和利潤方面都比美國低。具體來說,美國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占世界五百強企業的29.45%,達9.8萬億美元,中國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則占世界五百強企業的24.91%,為8.2949萬億美元;美國上榜企業利潤總額更是占世界五百強企業的40.98%,達8447.71億美元,中國上榜企業利潤總額則占世界五百強企業的21.43%,為4437.18億美元。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制造業在競爭力方面仍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有不小的距離,中國企業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仍處初期但蓬勃向上
根據2020年10月中國信息產業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至2019年底,全球數字經濟總規模為31.8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達41.5%,其中發達國家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達51.3%;產業數字化作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主導力量,在數字經濟中占比為84.3%;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仍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為5.2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也比發達國家低,為36.2%,但高于發展中國家26.8%的平均水平。[2]我國數字經濟占比看似較低,但發展速度并不慢。美國等發達國家多是在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的狀況下開啟了數字化發展階段,而我國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推進的過程中,就以較快的速度進入了數字化轉型期。這也說明,我國在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工業化進階與科技領域的短板問題,并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融入數字化要求。
中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世界各國在數字化轉型中均呈現出加速的態勢。作為我國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任務,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
數字化轉型為制造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二十世紀以來,全球掀起了多次信息化轉型的浪潮,但都與今天的數字化轉型不同,甚至過度強調信息化建設有可能阻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傳統的信息化建設強調通過企業資源計劃,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來實現,希望企業在原材料采購計劃、生產制造、財務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強化研發管理、業務管理、質量管理、人力管理等。但實際上,上述管理往往是由不同的管理團隊在不同的經營理念下實施的,很難在管理和業務實踐中統一起來,過分強調統籌管理反而會降低企業的運營效率。
進入數字時代,完整而高效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應該要求制造業的各個環節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暢通的信息網絡實現海量數據的實時傳輸,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工具來實現生產環節產、供、銷的最優匹配,以及消費環節的市場需求、商品供給和物流配送的無縫銜接,未來甚至應該實現金融服務對供給和需求端的高效支持。目前來看,物聯網的市場規模甚至已經遠超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經濟業態,產業數字化已是大勢所趨。而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都處于發展初期,這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無疑是巨大的機遇。
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也面臨挑戰
隨著數字技術革新引領各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突破,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發達國家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均已初具規模,部分國家甚至在物聯網、量子計算、未來網絡等領域也已開始展開布局,并嘗試與材料、能源、制造、服務等各交叉領域實現融合發展……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前景廣闊。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壓力大,既要助力經濟社會穩步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奮力追趕發達國家的步伐,并在高速互聯、先進計算、智能感知、高端存儲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做好新型制造與數字化發展的深度融合,這無疑是不小的挑戰。
中國一汽是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典范
在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以中國一汽等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制造業企業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以其旗下上市公司一汽解放為例,2021前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一汽解放營業收入為886.01億元,扣非凈利潤33.63億元,同比大幅上升69.79%。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當下,中國一汽提質增效的核心動能源于數字化轉型及管理優化,其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值得中國制造業企業學習借鑒。
中國一汽是制造業研發數字化轉型的典范
中國一汽在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高度重視研發領域數字化轉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來說,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協同設計,并通過虛擬仿真平臺的延伸開創不間斷、各專業協同、產業鏈一體化的汽車研發新模式,將研發效率大幅度提升40%以上,相關產品的研發周期縮短了半年以上。此外,在產品研發的過程中還通過數字建模、虛擬仿真、虛擬與現實等各種數字化手段,實現了從概念、創意、造型到評審的研發全流程管理,研發的質量和成功率也大幅度提升。
中國一汽是制造業產品數字化轉型的典范
在數字化轉型中,產品的智能化轉型是用戶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一汽智能網聯開發院智能駕駛研究所在產品開發領域精耕細作,先后完成了160項功能模塊的開發、累計40萬余行應用代碼、300余項系統聯調,完成近600個場景、共計4000多個參數的標定,致力于攻關解決高速代駕與擁堵自行等技術難題。目前,L4級自動駕駛汽車紅旗E—HS3已在長春示范運營,解放品牌L4級自動駕駛重卡也已實現港口實地作業。全新數字高爾夫作為一汽產品數字化轉型的新標桿,更是率先采用車載以太網技術,配合全新的電氣架構,總線帶寬由500K變為2M,核心功能模塊傳輸效率達到100M/s,使得整車能夠配備更多更智能的駕駛輔助系統,帶來更為迅捷的交互響應速度,實現更高級別的人機交互功能。
中國一汽是制造業產業鏈平臺數字化轉型的典范
中國一汽聚焦于傳統產業鏈的智能化升級,通過對產品、工廠、營銷、管理四個方面的數字化滲透,逐步實現集團內部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改造。近年來,中國一汽以“業務賦能、產品智能、生態智慧、數據增值”為目標,以“兩平臺雙中臺”為核心,在研發、產品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工廠、企業級BOM、營銷客戶云、雙中臺等項目建設,逐步構建起了一套覆蓋“五大核心業務領域、三大支撐平臺、兩個保障”的數字化管控平臺,以數據管理為核心驅動,將研發、生產、營銷、管理以及客戶體驗及反饋全部納入平臺,并進行實時在線、不斷糾錯的智能管理。
結語
未來,中國一汽還將以客戶及行為數字化、業務數字化、產品及服務數字化和基礎數字化四個方面的轉型為目標,最終建成人、物、設備互聯的數字化產業體系,以平臺+產業體系的發展模式引領中國汽車制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本文作者為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注釋
[1]《工信部:三組數據為“十三五”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http://www.scio.gov.cn/video/42600/42601/Document/1699545/1699545.htm,2021年3月1日更新。
[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大變局下的可持續發展新動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網站,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10/t20201014_359826.htm,2020年10月11日更新。
責編: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