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轉移與承接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作為長三角的邊緣落后地區,安徽省靈璧縣承接軸承產業轉移的做法和經驗,值得許多后發地區借鑒和思考。
后發地區如何實現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破局
靈璧縣位于淮北平原,2017年以前,該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皖北人口大縣、傳統農業大縣,沒有工業基礎。但是,近三年靈璧縣取得了突破性的工業發展,一躍成為以軸承工業為專業特色的產業集聚區,目前已有軸承企業及其關聯配套企業30余家,正在形成以軸承鋼、軸承套圈、保持架、熱處理、軸承組裝等專業化分工明確、配套能力強的完整產業鏈條,并被安徽省授予“機械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基地)”。
一是立足市場,探索規律。基于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以及傳統農業大縣的區情特點,靈璧曾先后探索以勞動密集型的輕紡服裝作為主導產業和以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首位產業的路子,但因前者帶動作用不足、后者缺少地域特色,都未能發展起來。那么,靈璧縣為什么選擇軸承產業作為強縣的戰略思路?主要依據有三個方面。從發展戰略層面看,軸承被稱作“機械行業的食糧”,市場空間廣闊,以重工業帶動輕工業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從國家發展戰略來看,要打破目前高端軸承被國外長期壟斷的格局,未來軸承產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從區域發展路徑看,在傳統的軸承產業集聚地長三角地區,大量的軸承產業正處于產能升級調整的窗口期。靈璧縣經過縣委縣政府不懈探索和大量調研論證,找到了“軸承”這個看似小產品但實質是市場需求大、帶動力強的大產業,對于縣域經濟來講,正是需要這樣的產業思維;要在“專精特新”上做文章,突出產業特色,專注于某一兩個領域,久久為功。
二是搶抓機遇,主動作為。靈璧縣發展軸承產業也是機遇造就、時代造就。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進博會”上宣布將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發達地區的蘇浙滬正處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調整過程中,而經濟欠發達又同屬長三角成員的安徽省則成為產業轉移最近的目的地,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明確把皖北地區列為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靈璧縣搶抓機遇,適時提出打造新型軸承產業集聚基地的決定,并抓緊編制專項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一系列支持軸承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靈璧縣百億級軸承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靈璧縣加快軸承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積極打造最優政策環境。同時,組織專班赴浙江傳統軸承產業集聚地招商。由于土地成本升高,發展空間受限,浙江的軸承企業正在考慮向外轉移,經過考察論證,靈璧成為他們轉移軸承產業的理想之地。
三是高標準筑巢,高質量發展。靈璧縣深諳“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道理,他們在硬環境建設上向蘇浙滬等周邊先進地區看齊,力爭達到一流的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比如,已建成的軸承產業園,具有標準化廠房、辦公樓、宿舍樓、軸承研發中心等完善的設施,正在建設的軸承產業園四期,重點打造科創中心項目,規劃建設30萬平方米的智能化、標準化廠房針對軸承企業普遍反映在當地采購不到相關零部件、外地采購又增加企業物流成本的情況,靈璧在后續建設中專門規劃建設軸承交易市場和軸承零配件交易中心。另外,在軟環境建設上,靈璧縣委縣政府為了親商安商,一把手經常自掏腰包請企業家吃飯,了解他們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訴求;重視民營企業的黨建工作,建立“親”“清”的政商關系;由于得到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領導的親切關懷,一些企業家把家眷都帶來靈璧定居。可以說,這些做法對于靈璧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定會產生巨大作用。
“十四五”時期,靈璧縣的軸承產業將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重點是依托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易平臺,培育軸承專業市場,開拓海外市場,構建功能配套完備的現代化軸承產業集群發展體系。從這些規劃思路方案看,可以說一個曾經的貧困縣找到了產業發展的正確路徑和抓手,有理由相信,通過這些高質量的謀劃建設,后發地區一定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
需要重視解決后發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面臨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后發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又出現一些新問題,需要重視研究解決。
工業用地的有效供給問題。目前一些地方反映,招商引資項目由于沒有土地指標而落不了地,特別是縣域一級每年由上級下達的工業用地指標很有限,造成產業大項目進不來,難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縣域發展工業要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來實行有差別的供地政策,對于主要承擔生態涵養功能的縣不適宜提供工業用地;而對于地處城市化地區的縣域,應當根據區域產業布局提供相應的工業用地指標,特別是對于像靈璧這樣已批準設立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的縣域,應當及時保障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
能耗指標的配給與轉移問題。避免污染轉移一直是產業轉移關注的重點,通過項目審批和環境評價從制度上對污染嚴重的遷移企業有效管控。現在產業承接地遇到的新問題是,由于能耗指標的限制,只要發生能耗的產業都可能由于能耗指標的不足或削減而難以落地。以靈璧縣承接的軸承產業為例,盡管軸承產業不屬于污染型產業,但由于機械動力要用電,就需要獲取電耗指標。靈璧過去幾乎沒有工業,工業用電量較少,因而電耗指標也相應較少,如果按照靈璧縣規劃,要在“十四五”時期形成百億軸承產業集群,需要增加的能耗必然會有很大增長。因此,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集聚區必須研究解決能耗指標與承接產業的匹配問題,比如考慮將轉移企業的能耗指標帶到轉入區。
承接產業轉移的根植性問題。產業轉移的動因,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即成本驅動型轉移(主要由于用工用地成本上升而發生的產業轉移)、資源驅動型轉移(為了靠近資源產地而發生的產業轉移)、市場驅動型轉移(為了接近市場而發生的產業轉移),另外還有環保驅動型轉移(由于環保約束而被迫發生的產業轉移)。這些類型的轉移都有可能隨著承接地的條件變化而再次轉移,比如,浙江軸承產業轉出的主要因素是當地用地價格上升,企業難以承受高租金而選擇土地更為便宜的靈璧,而一旦靈璧標準廠房的租金優惠期到了,有可能會發生企業向其他低租金的地方再次轉移的情形。增強轉移企業的根植性的措施,一方面是完善產業的配套環境,建立產業集群的地方網絡,以環境留企;另一方面就是加快本地產業的培育接續,形成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蔡圣楠/美編:王嘉騏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