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之八
作者: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崔寧波
開局之年倉廩足。據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
后小康時代第一個五年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而國內“三農”工作重心也開始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新進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被賦予了更多時代內涵。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格局下糧食領域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雙輪驅動”的必由之路。在雙循環格局中要增強系統觀念,將糧食安全置于全球農業開放大環境中,以更高的歷史站位、更廣的國際視野看待和處理糧食安全問題,以更實的行動舉措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應著重處理好如下幾組重大關系:
第一,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糧食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決定了糧食安全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大任務。從糧食產量和糧食儲備量上看,近期國家糧食安全有充分的保障。從資源消耗、財政壓力等角度看,取得這一成績代價頗大。在嚴苛的環境制約和經濟壓力下,未來要用更少的資源生產出量更多、質更優的糧食。可以預見,確保糧食安全是一場硬仗,依舊任重而道遠。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應兼顧好當前與長遠,既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也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應將滿足當前需求與面向長期戰略相結合,優化投入產出,不斷提質增效,增強糧食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向更高質量發展邁進。
第二,處理好機遇與風險的關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仍處于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至少未來30年國內糧食需求仍會保持持續增長趨勢,而且消費升級所帶來的高品質、多元化、個性化糧食產品需求將對供給調整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雙循環格局的構建為中國糧食產業更好、更快“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機,在國內、國際雙維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帶來了內外循環互動機遇。可以肯定,未來機遇與風險并存且二者都會有新的發展變化,要清醒認識糧食安全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積極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同時在應對風險中應進一步積累對做好糧食安全工作規律性的認知,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
第三,處理好國內與國際的關系。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互補協調配合,是持續提升糧食供給能力和有效應對糧食系統性風險的最佳組合。在立足國內的堅實基礎上,中國高水平開放趨勢不會改變,應積極對接國際糧食貿易相關規則,樹立明確的糧食安全觀、糧食貿易觀,提高全球范圍內的糧食貿易穩定性。要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堅持糧食進口來源和品種多元化并舉,并鼓勵競爭力強的糧企通過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等方式“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糧食規則制定,有效嵌入世界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構建國際糧食產業風險預警防范體系,著力打造全球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
第四,處理好生產與生態的關系。糧食生產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核心。從現實來看,一味以糧食增產為目的的生產行為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若以此為代價,則不能稱為真正的糧食安全。必須糾正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對立的錯誤認知,統籌協調糧食產能增加與生態綠色發展之間的積極互動關系;推行科學理性的綠色糧食生產行為,降低或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透支的資源環境能夠休養生息,實現綠色興糧、質量興糧。保護生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推進生態文明治理,有序做好生態修復與建設工作,以生態環境高水平推動糧食生產綠色發展,擦亮糧食生產的生態底色。
第五,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糧食兼具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特征,保障糧食安全不僅是政府責任,更是市場擔當。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要高度重視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其中關鍵在于找到政府行為與市場功能的平衡點,避免政府過度干預與市場失靈。一方面,要完善和規范糧食利益補償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的運作機制,強化市場調控以提升糧食安全的風險應對能力,并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糧食產業利益分配制度,構建糧食產業利益共同體。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雙向促進,推動我國糧食安全模式由被動型轉向主動型,保障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行穩致遠。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
經濟大家談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初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