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之十六
作者: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崔寧波
智慧農業是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為一體的一種高效、優質、低耗的精準生產模式。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事實上,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農業技術升級迭代的過程,更是我國資源性、生態性產業實現要素、技術、產品等可控的關鍵一環,智慧農業無疑會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當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讓智慧農業為農村現代化插上翅膀,積極發揮網絡數據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還需要對其整體發展狀況進行科學分析與精準把脈。
智慧農業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新興領域,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智慧農業可以激發產業振興活力,帶來人才振興機遇,打下生態振興基礎,還能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那么,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具體有哪些實現路徑?
科學制定智慧農業發展規劃,有效對接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國家層面要對標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結合智慧農業發展的市場導向、問題導向、消費導向,制定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策略。地方政府則應在充分考慮本區域資源條件、農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拓展,明確相關目標、思路、重點及所需保障等,使整個賦能過程有據可循。各部門要聯動提高政策規劃的落實效率,不僅涉及農業方面,還包括基礎建設、公共安全等多個領域。可以在國家層面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決策咨詢和協調機構,為不同發展層次的地區提供針對性、差異性引導,形成全國統籌布局、部門聯動推進、省市分類指導的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新格局。
完善基礎農業數據和共享平臺,建立規范化的信息管理體系。首先,要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加快構建包括農村權屬、農業資源、生產管理、機械設備、市場信息等在內的基礎數據庫。其次,要進一步推動免費物聯網應用和大數據平臺建設,可以通過補償激勵手段促進部門、地區和行業間信息交流、學習借鑒,推動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農業數據的收集、共享和利用,以合作方式深度挖掘數字信息的促農效應。最后,要對現有智慧農業的數據信息進行規范化管理,從在線到離線都要有專門的規章制度和責任落實機制,必要時還可以推出一套從數據采集到發布再到使用的立法管理體系,同時確保數據使用的靈活性和高效性。
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高素質農民,夯實智慧農業發展的智力基礎。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鑒于智慧農業發展對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需求較高,一是可以由當地政府牽頭,推動農業類高等院校及職業院校開設智慧農業課程和建立實習平臺,并支持其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定向培養無償惠農人才。二是可以通過直接補貼或減免部分個人所得稅的形式提高智慧農業人才的薪資待遇,完善農業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鼓勵應用型人才“沉下去”,為進一步開展基層推廣示范工作提供人才支撐。三是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村信息專員培訓工程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設計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內容,促進傳統農民向符合智慧農業發展要求的“新農人”轉型。
加快智慧農業創新和應用轉化,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及法律保障。第一,要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強化集成創新,重點支持農業傳感器、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共性核心技術的突破。第二,要積極探索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應用場景,打造內容豐富、種類多樣、載體多元的信息服務產品,將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第三,深化農業知識產權改革,抓好智慧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建設,這也是衡量行業發展完善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要有明確的研發、應用及市場運行規則,將有違規行為的個人和企業一并列入誠信檔案,提高違法代價,為智慧農業發展營造公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加強智慧農業宣傳指導和示范引領,帶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任務重、時間長、涉及主體廣,要在政府主導下,鼓勵各類主體積極參與進來,形成建設合力。對廣大農民而言,要搭建多渠道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智慧農業和技術指導信息,再聯合各新媒體平臺開辟實時推送專欄,當其看到智慧農業帶來的紅利時,就會更容易接受和參與進來。對農業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而言,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撬動作用,探索建立智慧農業發展示范區,加大智慧農業的財政支持及貸款、稅收等優惠力度,在加強剛性約束管理的前提下,引導農業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向智慧農業建設,實現合作共贏。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
經濟大家談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初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