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遼寧大學李安民經濟研究院院長,重慶大學國家級特聘教授 姚樹潔
繼國家推動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創中心和成渝區域科創中心之后,近日,又布局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外部環境復雜,疊加世紀疫情,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對雙重壓力,宏觀環境要求區域協調發展需要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推動力,構建與經濟增長極相匹配的區域創新極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應對外部挑戰及風險的根本出路在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強調以區域“協調發展”替代“非均衡”發展、以“質量優先”替代“速度優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會經濟發展多年來表現突出,已經形成一個人口眾多、經濟體量巨大的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中心。處于長江中游的武漢城市圈也形成了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國家級中心城市。現在國家把武漢規劃為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一方面是中部突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發揮武漢科技創新的優勢,為我國構建一個科技創新的“鉆石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武漢)的空間地理布局創造條件。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穿城而過,交通條件無與倫比,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具備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的條件和能力。
成渝科創中心建設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持續經濟增長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作為支撐。2021年,川渝兩地人口總計1.16億人,GDP總量高達8.2萬億元,人口和經濟體量大。二是西部(重慶)科學城占地面積1198平方公里,西部(成都)科學城總規劃面積361.6平方公里,成渝兩地正在大規模建設科技創新園區,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力推兩地協同創新,形成合力,在高端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天航空、核工業等領域,展開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力爭構建全國及世界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創新鏈,打造強韌的產業鏈、供應鏈。三是成都和重慶兩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數量眾多,人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地的高層次人才計劃層出不窮,為吸引和培育各類高端人才奠定良好的體制機制基礎。
從國家科技創新地理空間的長遠布局來看,成渝和武漢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將為我國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重要支撐作用。建設好成渝創新中心的關鍵在于明確發展方向,集聚力量,發揮區域和政策優勢,構建特色鮮明、深度融入當地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鏈,打通產學研用各個環節的堵點,解決“卡脖子”的痛點,通過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規模及范圍效應,營造一個“近者悅、遠者來”的科技人才生態環境,強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