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人民醫院院長、眼科專家陸勤康,時隔一年第二次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此行,陸勤康名醫工作室落戶涼山,并為60余位患者治愈眼疾,讓他們重見光明。同時,鄞州人民醫院專家團隊開展帶教支援工作,其中來自醫共體的4位專家將開展新一輪為期7個月的醫療幫扶工作。
藏族大媽坐車8小時
最大的心愿是“看清手術醫生的臉”
6月28日傍晚7點,陸勤康一行12人到達木里縣城,隨行的還有鄞州人民醫院相關幫扶專家。經過前期篩查,共有60余位眼疾患者在等待這批眼科專家的到來。
69歲的藏族大媽央青家住木里藏族自治縣水洛鄉,這是全縣離縣城最遠的鄉鎮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央青的視力逐漸下降,尤其是右眼,幾乎失明。
幾天前,她接到縣城親戚的電話說會有來自浙江寧波的眼科專家進行眼科手術。6月27日一大早,央青在兒子的陪同下搭車出發。經過整整8小時的山路顛簸,趕到醫院。這是她這輩子第二次離開家來到縣城。
經過檢查,央青的右眼僅剩光感,白內障非常嚴重。陸勤康告訴筆者,白內障晶狀體核硬度分級為1~5級,4級及以上為硬核,這次的手術病人中達到硬核程度的占一半,給手術增加了難度。
我們在現場看到,王盛展副主任醫師篩查時遇到一位左眼紅腫流膿大半個月的患者,甚至因為眼睛問題影響了期末授課。
王盛展在裂隙燈下檢查發現,該患者眼角膜上皮有大片擦痕和剝脫,懷疑有異物。不到一分鐘后,他用針頭聯合顯微鑷從眼部夾出一條5毫米長、比頭發絲還細的小刺。
當被問到重見光明后最想做什么時,央青的回答令人意外:“我就想看清為我做手術的這位醫生的臉。”術后第一天,她的右眼視力已經恢復到0.8。
據統計,6月29日、30日兩天,陸勤康專家團隊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共完成了48例白內障復明術、1例眼瞼腫瘤切除術和11例復雜性眼病手術,患者平均年齡在75歲左右,其中還做成了當地首例人工晶體懸吊術。
陸勤康名醫工作室已落地四省(自治區)
7年間為3000多位患者復明
2015年9月至今,作為省市共建重點學科、寧波市重點學科帶頭人,陸勤康和團隊的“光明行”醫療援助活動已經走過貴州、新疆、吉林、四川等多個省市自治區,為3000多名當地白內障等患者做手術復明。
去年7月,鄞州人民醫院與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結對,開始新一輪的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工作,陸勤康帶隊深入涼山了解當地醫療條件和患者需求。
因海拔高、光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加之當地民眾大多沒有防曬意識,胬肉和白內障的發病率非常高、發展較快,所以對眼科手術的需求更為迫切。
但對于木里的醫生們而言,這依然是根“難啃的硬骨頭”。眼科人才稀缺、設備不全,平時開展的眼科手術僅局限于翼狀胬肉切除以及一些外眼小手術。
2021年11月1日,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橫溪分院眼耳鼻喉科朱孟成醫生抵達木里開展幫扶工作,填補了多項醫療空白。
今年7月1日,陸勤康名醫工作室在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成立,這是繼興仁、和龍、庫車之后的第四個名醫工作室,該院眼科醫生盧慶冉和沈秀成成了陸勤康在當地收的首批徒弟。
之后,盧慶冉、沈秀成將被安排前往鄞州人民醫院眼科中心進修,將學科前沿知識和先進的醫療技術“回輸”木里,通過“造血式”幫扶,為當地醫院培養一支眼科隊伍,更好地服務木里人
11年足跡遍布五省(自治區)七地
精準幫扶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我們跟隨陸勤康一行開展醫療幫扶的一周時間里,前鄞州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鄭榮雄和心內科副護士長毛亞全程推進6S管理工作。“這些年來,鄞州人民醫院在‘6S’管理模式下不斷改善就診流程,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鄭榮雄認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創新的醫療技術對于醫院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同時,鄞州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王錫恩主任和內鏡室李小平主任聯合查房并帶教胃鏡檢查,對當地醫務人員進行培訓。
從7月1日起,來自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呼吸與危重癥科徐佩紅副主任護師、邱隘分院院長陳能杰、五鄉分院感染科科長劉杰和東部新城分院中醫科呂秀清中醫師將留在木里,開展為期7個月的幫扶工作,他們將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發揮專業特色優勢,為援建醫院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通過臨床帶教、技術查房、業務講座等方式培養技術人才;通過開展義務巡診等活動,讓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院長陳冬蓮告訴我們,鄞州人民醫院專家團隊的到來讓木里縣醫療技術得到了極大提升,有效緩解了就醫中的“急、難、盼、愁”。
至此,鄞州人民醫院已派遣眼科、骨科、麻醉、腫瘤放化療、中醫等多個科室的11名骨干醫生駐點幫扶,時間長達6~12個月;短期幫扶的醫生則多達18名,涉及消化、兒科、婦保等科室。
據了解,從2011年開始,鄞州人民醫院相繼派出專家醫療隊前往五省(自治區)七地,按照“按需幫扶、形式多樣、注重實效、幫扶無期限”的總方針進行醫療幫扶,至今已診治病人1萬人次,實施手術2000余例,幫助當地醫院采用新技術開展新項目,填補當地醫療技術空白,幫助當地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
(鄞州區衛健局鄭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