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毛片子-黄色美女免费网站-黄色美女网站-黄色美女网站免费-亚洲 国产 图片-亚洲 [12p]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我國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人類社會發展正在進入生物經濟時代,生物技術不斷向醫藥、農業、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融入應用,生物產品和服務、生物安全保障需求受到空前關注,為更好解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新路徑。我國生物資源豐富多樣,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生物經濟大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由大轉強的關鍵階段。隨著《“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等重要部署的出臺,我國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強生物技術創新,壯大生物支柱產業,強化生物安全保障,推動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生物經濟 生物安全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4.006

【作者簡介】李曉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主要著作有《財政教育支出對中國家庭多維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研究》(論文)等。

引言

當今世界,生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快速發展,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生物經濟作為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全新經濟形態,正在成為實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提升的主力軍。一般認為,生物經濟以保護、開發、配置、使用生物資源并提供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內容,覆蓋醫藥工業、醫療器械、綠色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健康服務等諸多領域,涉及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生態保護、國家安全等經濟社會各個方面。[1]隨著世界范圍人口的增加、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特別是人們對生活品質及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盡快解決與食品、營養、健康、資源、環境相關的全球性問題,成為當前日益緊迫的重大課題。伴隨著生物技術持續進步、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高性價比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深入到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生物經濟發展為傳統產業變革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帶來了新機遇,正在成為人類社會實現更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途徑。[2]

從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生物經濟被認為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之后,人類社會即將進入的全新發展階段,當前時期正處于邁進生物經濟時代的重要關口。[3]在生物經濟時代,生物技術不但能夠像其他幾次科技革命一樣改造自然世界,而且更加側重對自然界生物、人類等物種本體的改造,引發對于生命本身認知的根本性變革。在生物經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突出科學技術能夠更多推動實現清潔美麗、綠色低碳、節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綠色發展方式。在生物經濟時代,基因技術將重塑世界,廣泛融入并顛覆農業、能源、材料等傳統產業,生物資源與數據資源同勞動力、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一樣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4]

生物經濟已經成為大國競爭和戰略布局的重要領域,特別是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國對生命科學的重視、對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對提高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急迫性都達到了空前高度。[5]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制定了生物經濟戰略或生物經濟政策,力圖搶先占據未來科技經濟競爭制高點。美國致力于長期保持生物經濟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出臺了《國家生物經濟藍圖》《保衛生物經濟2020》等一系列戰略舉措,建立高層協調機制,實施專項計劃,加大政策扶持。[6]歐盟連續3年發布生物經濟戰略政策白皮書,提升歐洲國家研究和生產再生資源的能力,強調發展循環生物經濟推進綠色協議目標達成。日本提出以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立國,力爭到2030年建成世界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印度、韓國、俄羅斯等都發布了生物技術和生物經濟的發展規劃。[7]從目前區域布局來看,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較為先進的生物技術及生物產業集群,占據世界生物經濟發展的引領地位,而中國、印度、新加坡等亞洲新興國家正在積極實施政府扶持政策,推動形成新的全球生物技術產業中心。

發展生物經濟的時代意義

生物經濟加快拓展人類技術前沿。當前,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進步正在由量變邁向質變,繼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和完成人類基因組破譯之后,合成生物、干細胞、基因組編輯技術以及精準醫療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因測序成本以超過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生物科技不斷實現以解析生命本質、技術交叉融合為特征的革命性突破,廣泛融入到醫學、農業、工業、環境、能源等各個領域,極大改變著包括健康、經濟、軍事、安全在內的人類現有生產生活模式,深刻影響著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基本認知和實踐方向。例如,在可預見的未來,以創生、再生、仿生、強生、共生、制生、新生等為主題的生物科技革命有望系統性展開,[8]對于生命起源、意識起源等前沿問題將作出全新解答,有助于極大拓展人類文明現有的認知邊界,有效提升人類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幫助人類及個體更好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生物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生物創新技術大多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商業應用的前景極富想象力,常常作為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的寵兒,被迅速實現產業化、大規模運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帶動醫藥、農業、能源、生態、環保等許多行業實現轉型升級,成為社會經濟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新動力。世界各國在基因組學、腦與認知科學、合成生物學、生物醫藥、生物質能源等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在生物安全、疫苗及治療藥物等方面研發和生產的巨大投入,客觀上帶動相關配套生物產業迅速擴張,推動了生物經濟進入加速發展期。近年來,全球生物產業規模始終保持以接近GDP平均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經合組織發布的《2030年生物經濟:制定政策議程》報告認為,生物技術對工業、農業、衛生等三個部門的發展影響巨大,預計到2030年生物技術對全球GDP的貢獻率將達到2.7%以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9]目前全球正在研發的新藥和療法近7000種,藥品研發支出總額預計將達1820億美元,2022年世界生物醫藥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260億美元。[10]

生物經濟開辟綠色發展新路徑。生物經濟具有可持續、循環型等特征,不僅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而且在面對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重大挑戰時,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可行選擇和應對方案。[11]生物技術應用可以開發新的清潔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利用來自地表的當代生物質資源,替代已封存在地下的化石資源,實現新的生物能源消費模式,不僅有助于克服石油、天然氣能源走向枯竭的困境,還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生物經濟以現代生物工藝代替傳統化學工藝,以制造生物材料、生物化學品等環境友好型產品代替傳統工業品,促進了工業生產方式變革,生物制造產品比傳統石化產品平均節能30%~50%,環境影響減少20%~60%,有利于保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生物經濟通過由植物基因等技術開展綠色革命、發展新型農業,促進食品、營養安全及生物產業融合,為農村創造新的就業市場,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生物經濟通過醫藥生物技術提高人類健康醫療特別是防治重大疾病與傳染病的水平,通過環境生物技術全方位保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幫助人類社會真正實現綠色發展。[12]

生物經濟賦予國家安全治理新內涵。現代科技進步增強了人類對天然生物危害因子的操控能力,從生物恐怖活動、生物武器威脅,到重大傳染病、微生物耐藥和生物入侵,生物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非傳統安全的特點。某些集團或個人為了追逐戰略優勢和經濟利益,在生物技術從研發到產業化過程中刻意改造生物危害因子,不斷推出新的生物危害形態。近年來,隨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神經科學等技術前沿拓展,轉基因生物普及、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現象,以及生物資源跨境流動、生物技術跨境開發應用的爭端,甚至基因編輯胚胎等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都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起源和病毒源頭追溯都難有定論,生物危害及演變邏輯更為復雜難測,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暴露出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應急體制機制方面的許多短板,原有的科技研發組織形式、科技應用監管模式、國防和國家安全體系等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生物領域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發展生物經濟的現實基礎與特殊優勢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物經濟的時代意義和發展趨勢,及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大力促進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發展,為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謀篇布局。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出臺“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生物產業五年發展規劃。2010年,我國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生物產業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重點扶持。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生物經濟”。2022年5月,我國公布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對生物經濟作出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成為我國生物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的里程碑。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生物經濟各領域不斷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我國已經成為生物經濟大國,正在向生物經濟強國邁進。

生物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第二大藥品和醫療器械消費市場、重要的藥品研發服務貿易出口國。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報告相關數據顯示,“十三五”末期,我國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產值規模近5萬億元,生物及大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超過10萬億元。據工信部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醫藥工業實現營業收入近3.4萬億元,同比增長18.7%,生物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業實現營業收入5918億元,增長113.8%。我國生物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形成研發、制造與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球名副其實的生物產業大國。

生物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我國生物基礎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青蒿素實現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質等新技術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基因檢測、超級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領域已形成比較優勢;研發投入和專利論文數量大幅增長,目前在研的創新藥數量居全球第二,獲批創新產品數量逐年快速遞增,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屢創新高;產業創新持續活躍,生物領域成為投資熱點,據2022年國家發改委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生物企業占比達1/3,“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8%。

生物經濟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生物技術研發和制造環節加速集聚,圍繞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領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產業基地。2022年國家發改委相關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培育了約80%的上市企業、90%的國家一類新藥、85%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產品,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引擎。我國區域發展更加協調,生物產業較發達地區加快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結合自身條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正在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生物經濟區域布局。

生物安全建設取得明顯進步。我國生物安全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根本立場,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出發,統籌謀劃、系統推進、扎實落地,不斷提升生物風險防控和安全保障能力。2020年,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在法律層面對生物安全內涵、防控體制、重點領域安全等作了規定。生物安全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生物資源保護利用持續加強,生物風險的研判、預警和應對日益完善,特別是高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彰顯了中國制度優勢。

我國生物經濟基礎良好、發展的潛力巨大,具備成為生物經濟強國的特殊優勢。一是醫療和臨床數據資源龐大。我國人口眾多、醫療需求大,據《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三甲醫院達800家,年診療人次超過30億,為生物醫藥研發和應用提供了難得的資源條件和機會空間。二是生物樣本資源豐富多樣。我國生物物種超過11萬個,哺乳動物總數居全球第一,特有內陸魚類近千種,高等植物物種約占全球十分之一。三是國內市場空間廣闊。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高收入群體對生活質量、健康水平、生態環境等有著更高質量和更加綠色的要求,醫療、健康、保健等領域的生產和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13]四是專業人才資源優勢明顯。我國醫學、藥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齊備、人才眾多,為生物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提供大規模、高層次的人才供給。五是具備發展生物經濟的制度優勢。我國新型舉國體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在生物科技前沿公關、生物產業轉型升級、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生物安全保障等方面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最大限度推動生物經濟發展。[14]但也要看到,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各國圍繞生物經濟的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我國生物經濟發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例如,生物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仍面臨“卡脖子”,關鍵領域如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高端生物儀器和試劑、生物信息資源等積累不夠,生物領域產學研與市場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仍不完善,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數量不多,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體系尚不完備,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存在不足,等等。只有加快解決妨礙生物經濟發展的各類制約因素,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才能推動我國生物經濟盡快實現由大轉強。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在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生物經濟發展與全球生物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形成重大歷史性交匯。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生物經濟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科技經濟戰略的重要內容,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促進生物產業和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培育新動能、壯大新產業、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舉措,對占據戰略先機、實現彎道超車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要求五年內實現“5個新”:生物經濟總量規模邁上新臺階,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提升,年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顯著增加;生物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生物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高,區域性創新高地與產業集群的數量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生物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更加廣泛惠及人民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國家主導、防控兼備、多元立體、機制順暢、基礎扎實的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生物領域政策環境開創新局面,體制機制和制度環境更加優越,生物技術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審評審批、市場準入、產品定價、市場監管、產權保護等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入。[15]

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生物經濟領域技術創新。生物科學和技術是生物經濟的基礎,生物經濟可持續發展亟需堅實厚重的科學根基。發展生物經濟必須面向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科技前沿水平,加強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安全全方位的研究與開發,大力夯實生物經濟的技術創新基礎,搶占生物技術制高點。按照“四個面向”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補齊生物醫藥、高端器械、生物能源、生物安全等短板,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要加快打造生物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瞄準重點領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研發計劃,超前部署引領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升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要發揮企業既有創新的主體地位,培育壯大競爭力強的創新龍頭企業,培育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完善相應的市場機制,建立產用聯合體,壯大新型創新力量。要完善技術創新區域布局,在產業集聚區實施重點產業專項提升行動,打造生物經濟創新極和生物產業創新高地。要深化生物經濟創新合作,鼓勵國內科研機構主動發起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厚植未來競爭的技術先發優勢,加快推動生物經濟創新發展。

聚焦需求明確重點發展領域,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生物經濟為應對生命健康、氣候變化、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重大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要繼續發展好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生物技術服務等重點產業。同時,聚焦新時代人民群眾在“醫”“食”“美”“安”等方面的新需求,重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醫藥健康領域,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領域,面向環境友好的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領域和確保國家安全的生物安全領域。立足我國市場規模優勢、產業配套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培育生物領域的行業龍頭,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企業,發展壯大支柱產業集群,加快生物技術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信息等產業,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培育生物健康產業,要推動基因檢測、生物遺傳等先進技術與疾病預防深度融合,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推動基因組編輯、微流控芯片、細胞制備自動化等先進技術與生物藥研發融合。培育生物農業產業,要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系統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種技術,促進前沿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融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培育生物能源和環保產業,要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劑,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培育生物信息產業,要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和健康大數據資源,深化生物技術在健康領域科研、培訓、診療、研發等方面的應用。

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體系,規范生物資源安全共享,形成生物資源安全保護、有效開發、科學利用的長效機制,提高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為醫藥、農業、能源、環保等領域發展提供扎實基礎。強化生物資源監管能力,開展生物資源全面普查,制定完善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目錄,完善生物資源數據庫和生物資源信息預警機制建設,夯實生物資源保護技術基礎。建立健全生物資源科學評價體系,建設生物資源利用平臺有效發揮支撐作用。規范生物資源整合共享,統籌建設生物數據中心、保藏中心、基因庫、細胞庫等戰略資源平臺,建立國家生物資源共享體系,推進生物資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換,實現生物數據資源統一交匯共享,確保生物資源有效保護利用。

筑牢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屏障。統籌發展和安全,緊盯生物安全領域有關熱點和風險點,健全防控機制、細化防范舉措、密切跟蹤研究、強化安全預警,全面提升生物安全事件和重大疫情的應對處置能力。要嚴格生物技術研發應用監管,加強生物實驗室管理,嚴格科研項目倫理審查和科學家道德教育。要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在尊重科學、嚴格監管、依法依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生物制藥等領域產業化應用。要把優秀傳統理念同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綠色防控技術和模式,協同規范抗菌藥物使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織牢織密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網絡,重點加強基層監測站點建設,快速感知識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動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等風險因素,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應對。要建立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完善快速應急響應機制,加強應急物資和能力儲備,實行積極防御。

優化創新制度環境,推動生物經濟治理能力現代化。生物經濟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依賴于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市場經濟土壤,我國需要持續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從生物資源、生物技術的保護、開發、應用的供需兩端同時入手,破除不利于生物經濟繁榮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持續激發生物技術企業活力和創新力;堅持完善人才培養、選拔和引進的體制機制,組建高水平的生物技術研發隊伍,創造良好的科研和創業就業環境;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優化生物技術產品生產、流通和使用各個環節的政策環境,構建有利于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深化生物經濟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市場準入條件和規則,深化招標采購和定價制度改革,提高相關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提升政策和制度供給水平,聚焦生物產業相關行業監管、要素流動、成果轉化、人才激勵等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先行先試一批改革舉措并適時推廣至全國。推動經濟領域擴大開放,積極引進高端生物創新資源、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生物醫藥、疫苗、檢測試劑、醫療器械等企業走出去,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化國際合作機制,在生物經濟有關議題上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16]

相信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加速構建生物經濟核心競爭優勢,持續壯大生物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維貧困視閾下財政支出減貧的作用機制和動態效應研究”[項目編號:19BJY229]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QHZX01、20YQ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美]理查德·W·奧利弗:《即將到來的生物科技時代:全面揭示生物物質時代的新經濟法則》,曹國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3~64頁。

[2]曹瑄瑋:《發揮生物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價值》,《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0年第8期。

[3]姜江:《生物經濟發展新趨勢及我國應對之策》,《經濟縱橫》,2020年第3期。

[4]王昌林、韓祺:《生物產業:將生物經濟加速打造成重要的新經濟形態》,《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7年第1期。

[5]葉楠:《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啟示》,《現代商貿工業》,2021年第9期。

[6]周肇光:《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基于生物經濟研究文獻的分析》,《管理學刊》,2015年第5期。

[7]劉沖、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現代國際關系》,2020年第6期。

[8]王小理:《生物安全時代:新生物科技變革與國家安全治理》,《國際安全研究》,2020年第4期。

[9]OECD International Futures Project, "The Bioeconomy to 2030: Designing A Policy Agenda Main Findings and Policy Conclusions", 2009.

[10]中國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生物制藥行業風險投資分析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2022年3月,https://www.chinairn.com/report/20220318/113642192.html。

[11]曾燕:《前瞻布局生物經濟,助推成都實現碳中和目標》,《生物經濟》,2021年第5期。

[12]鄧心安:《生物經濟:挑戰與對策》,《科技中國》,2018年第10期。

[1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2019》,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年,第80~81頁。

[14]李嘉、紀玉山、馬蘭青、王有年:《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現代經濟信息》,2010年第1期。

[15]《“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2022年5月10日,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205/t20220510_1324436_ext.html。

[16]賀春祿:《中國生物經濟將迎來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高科技與產業化》,2020年第10期。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Bioeconomy in China

Li Xiaoji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the era of bioeconomy, and biotechnology is continuously being integrated into medicine, agriculture, chemical industry, materials, energy, etc. The demand for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biosafety protection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worldwide, providing a new path to addressing major challenges in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rich and diverse biological resources, China is witness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biological industry, and has become a major bioeconomy.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a key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ioeconomy from being large to being strong. With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Bio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will proceed from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approach,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urther strengthen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biological pillar industries, strengthen biosecurit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ioeconomy. These efforts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building of a healthy, beautiful and peaceful China, and to 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bioeconomy, biosaf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責 編/肖晗題

[責任編輯:肖晗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免费 | 91国高清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 久久精品九九 | 91久久精品国产91性色tv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亚洲欧洲国产综合一区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视频 | 伊香蕉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国产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四虎网站在线 | 玖玖精品 | 91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eeuss影院www在线观看手机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女人爽宅 | 一级做性色a爱片久久片 | 99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 日本一区二区日本免费 | 国产女乱淫真高清免费视频 | 亚洲第一免费视频 | swag国产精品| 五月婷婷亚洲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 |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久久pao| 高清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野外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 色视频大全 | 免费看美女毛片 | 天天色天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 免费视频精品 |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