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慶擬于12月上旬召開。本屆活動將緊緊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理論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討。今天,人民論壇網推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二級教授保建云、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余永躍三位專家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解讀,一起來看。
【解讀嘉賓】
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保建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二級教授
余永躍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10月17日,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內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基因。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相契合的內在邏輯,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精華,才能真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認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和充分發展。列寧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不斷發展著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滿足的過程,人的共產主義道德、文化知識水平和勞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體現,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各國人民能夠共享的文化及精神資源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二級教授保建云認為,中華民族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優秀文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享的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夠深深植根中華文明肥沃土壤和中國社會的豐富實踐,獲得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持久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弘揚和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后者能夠引導前者的演化和發展方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成為世界各國人民能夠共享的文化及精神資源。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在雙向互動中形成強大力量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余永躍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入研究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精準提煉中華文明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并將其巧妙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提出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富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彰顯中華民族鮮明特色的理念,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在“雙向互動”中形成強大力量。
【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慶專題,歡迎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