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慶擬于12月上旬召開。本屆活動將緊緊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理論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討。今天,人民論壇網推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三位專家關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深入解讀,一起來看。
【解讀嘉賓】
張占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發展質量的全局和長遠意義,把發展質量擺在更突出的位置,認真貫徹落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認為,我們國家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追求高質量發展。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我們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的開放,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牢牢把握“兩個毫不動搖”,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比較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特別是糧食和能源安全。
高質量發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馬克思指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到中國共產黨人關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再到新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都說明實現共同富裕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統籌效率與公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聚焦解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扎實推動了共同富裕的實踐進程,亦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推進共同富裕的成功范例。實踐維度的經驗表明,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學路徑。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和平與發展受到嚴峻挑戰。在這個特定背景下,發展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唯有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才能從容應對風險挑戰。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推動結構轉型。以結構轉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跨越高質量發展的“門檻”。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作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并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關節點的大國,要以結構轉型應對風險挑戰。客觀看,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升級的關節點。未來10年左右,結構轉型仍有較大空間,經濟增長仍有較大潛力。
【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慶專題,歡迎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