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既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又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h域經濟是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難點和潛力所在。很多縣域自然條件差、區位交通不暢、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如何走出一條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四川省大竹縣堅持搶抓機遇、創新驅動以及綠色轉型等探索和做法對西部廣大縣域具有借鑒意義。
大竹縣多項領域發展成效顯著
突出強縣戰略定位,激勵干群爭先奮進創一流。要壯大縣域經濟,首先必須要有勇于攀登高峰的發展目標,制定明確的戰略定位,以此激發動員全縣上下砥礪前行。大竹縣委、縣政府準確把握時代要求,深度審視歷史方位,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鮮明提出“奮力進軍中國西部百強縣第一方陣,勇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振興戰略支點排頭兵”,并科學謀劃“1245”總體部署,描繪了大竹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這一定位目標,一方面體現了該縣“爭先進位,擔當實干”的精神氣魄,同時也廓清了發展思路,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它回答了“縣域向哪里發展,達到什么目標,以及怎樣去實現”的關鍵問題。因而,面對疫情以來經濟下行的“壓力測試”,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全縣干群保持了戰略定力,發展勢頭強勁穩健,在“大考中”交出了滿意答卷。
突出產業強縣和數字化轉型,培植先進制造和服務業新動能。產業興,縣域強。大竹縣大力實施“產業強縣”核心戰略,首抓工業、重抓服務業、穩抓農業。工業經濟負重轉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關閉重組、升級改造煤礦企業,擺脫了資源型經濟的依賴,告別了“一煤獨大”的時代;在傳統產業改造的同時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電子信息和大數據起步快跑、加速領跑,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和核心技術攻關,智能裝備制造和苧麻新材料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在服務業方面,加快打造川東一流的家居建材市場和物流集散中心;建成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200戶,實現工業總產值近400億元。省級大竹經開區、川渝合作(達州·大竹)示范園區、數字經濟產業園“三大平臺”,正在成為帶動全縣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主引擎。
突出大通道建設,打造開放合作的戰略基礎支撐。瞄準最具牽引帶動、最需攻堅突破的關鍵大事,集中發力、集中攻堅,筑牢各項事業發展的長遠支撐,這是大竹縣領導具有戰略眼光的重要體現。長遠發展缺水、縣域無鐵路是制約大竹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經過多方爭取和不懈努力終于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渝高鐵過境大竹(并設站)的可研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金埡機場已于2022年上半年建成通航;城宣渝高速、大墊高速建設,提升了縣域綜合交通能級。通過構建“四鐵四高速七干線”綜合交通聯運體系,暢通對外開放大通道,大竹在川東北渝東北區域版圖中的戰略位勢將更加凸顯。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大竹縣的“機遇意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大竹縣領導班子敏銳覺察到這一重要信號,強調必須保持“搶”的姿態、“爭”的方略,全力推動規劃進“本子”、項目進“籠子”、資金進“盤子”,真正把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正是這種“搶”和“爭”的精神,推動大竹基礎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
突出夯實農業大底盤,推進鄉村振興上臺階。縣域高質量發展不能脫離或削弱農業基本盤,大竹始終堅持“糧豬安天下、特色促增收”的基本思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扎實抓好糧食購銷領域問題整改和專項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糧食播面穩定在170萬畝以上,年出欄生豬80萬頭以上。這些措施促進了大竹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糧食產量達到60萬噸以上,大竹白茶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大竹香椿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糯稻基地榮獲全國首批“三品一標”基地,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晉升為省五星級園區,成功創建國家首批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以及省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先進縣。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促進了當地農民的持續增收。
大竹探索對西部地區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推進強縣戰略。目前各個縣域都在努力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不僅能夠使城鄉居民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水平,還能夠增加縣級財政收入,提升縣域公共服務能力。但是,縣域經濟發展不能再走傳統消耗資源、損害環境的老路,必須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是抓好兩個“轉型”,一個就是“綠色轉型”,要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同時大力發展那些對環境友好的產業;另一個就是“數字轉型”,要促進產業的數字化,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縣域產業,并大力發展數字化新興產業和非資源類產業,提升縣域產業層次,豐富產業業態,拓展新技術應用場景,逐步減少西部地區產業對資源的依賴。
結合縣域產業特點部署科技創新方向??h域產業發展也要依靠創新驅動,要根據“低、散、小”的特點來部署科技創新。針對縣域產業層次“低”的現狀,要通過運用科技賦能的手段,促進縣域產業延長產業鏈,補齊產業鏈短板,支持企業牽頭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創新資源,著力培養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創新型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產業創新聯合體。針對縣域產業零散、關聯度不高的特點,要依據比較優勢原理,選擇少數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產業集群,特別是每個縣域要集中力量建設好產業園區,鼓勵企業入園,形成上下游關聯配套的聯合體。針對縣域產業規模普遍小的情形,可以通過引入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應。
抓住縣城發展機遇提升縣域綜合承載力?!蛾P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以縣城為主要載體,推動基礎設施、產業設施、生態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開辟了“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新領域。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實力都不夠強,縣城各方面設施建設也欠賬較多。抓好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進一步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進而對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西部要爭取更多的縣城成為“示范建設”的試點,以此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按照“三農”“三穩”要求筑牢鄉村振興的基本盤。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當下縣域經濟工作也要圍繞“三農”做好“三穩”,把鄉村振興的基本盤穩住,這是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穩住經濟大盤的基礎支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