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鎮地處達州主城南拓、大竹城市北進主要交匯地帶,幅員面積181.62平方公里,轄22個村、4個社區,是全縣幅員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鄉鎮,也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省級衛生鄉鎮”“四川省首批省級百強中心鎮”。近年來,石河鎮以農業現代化、工業新型化、商貿物流一體化和城鎮特色化“四化建設”為總抓手,聚焦產城融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榮獲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新華村榮獲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以產興城、構建集群,著力打造產業興旺標桿鎮
聚焦“臨空鐵發展片區中心鎮”定位,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園、建材產業園、商貿物流園“三園”打造,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全面提升現代新型小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力。一是聚焦特色農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響“香椿、糯稻、苧麻、小龍蝦”四張產業名片。良種苧麻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產值近6500萬元;香椿種植面積增至5.3萬畝,年產鮮芽達1.11萬噸,實現農戶銷售收入2.42億元。二是做優做強新型工業。海螺、利森、鼎泰等9家規上企業,持續運用新工藝、新技術,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引進培育玩具廠、服裝廠小微企業3家,達216家,加速形成小微企業集群發展態勢。三是做新做活服務業。依托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新引進培育物流企業3家,綜合性連鎖超市1家,電影院1家。大力推行農業數字化,數字農產品銷售再上新臺階,銷售額超2300萬。依托地方特色農業,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深度融合,著力打造“香椿母本源”特色旅游品牌,持續開發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大灣村)旅游資源。
精準規劃、科學治理,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示范鎮
圍繞建設“生態宜居綠色小城鎮”的目標,一體化推進“山水林田湖”和“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鎮村功能性、宜居性。一是優化提升場鎮風貌。全面推進香椿濕地公園建設,停車場、休閑健身廣場等基礎公共設施建設正有序穩步推進。持續推動風貌打造,改造升級場鎮公共廁所4座、路燈70余盞,完成新建村大竹界碑—雙拱場鎮路段路燈建設,新增景觀花臺120個,全面實現綠化、亮化、美化。二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定期開展“農村清潔日”活動,清理農村生活垃圾500余處,清理村域塘庫溝渠57處;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體系,“戶集、村收、鎮轉”處理機制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星級衛生戶”評比等活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新建村美麗鄉村建設加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更美更宜居。三是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深入開展水、土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整治非正規垃圾填埋點。嚴格落實河長制,開展巡河工作1350次,發現、整改問題113件,東流河、柳城溪河水質常年保持Ⅳ類以上。做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及時處置焚燒行為120余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得到縣政府通報表揚。
多措并舉、深挖內涵,著力打造鄉風文明試點鎮
立足于文明村鎮建設,以優秀文化引領鄉村文化的前進方向,逐步培育出良好的鄉風、民風。一是加強陣地設施建設。以“講理論、傳思想”為主線,高標準打造以“石河鎮史館”“石河非遺館”為主體的市級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28個,實現思想文化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全覆蓋,榮獲市十大魅力鄉鎮稱號,打造出石河鎮,新華村、新建村等17個市縣級文明村鎮。二是開展特色品牌活動。開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省委十二次黨代會精神集中宣講6次,深入村社院壩開展文化宣講112場,全面提高轄區群眾文明水平。結合“竹之聲”理論宣講,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主題宣講70余場,受益群眾1.2萬余人。積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主動承接市縣“文化下鄉”活動16場,惠及群眾3500余人。三是強化示范帶動作用。培育新鄉賢文化,表彰“最美家庭”“孝老愛親”“好鄰里”35個。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全覆蓋建立鄉風文明積分激勵機制,圍繞“三愛四好”考核項目,把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到群眾生產生活之中,同時協商制定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提升文明素養。
夯基固本、守正創新,著力打造基層治理樣板鎮
以產城融合理念為指導,通過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產、城、人“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建立推動產業與城鎮共融共生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有效化解面積擴大、人口增多、企業集聚等新變化帶來的新問題。一是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標準化打造便民服務中心和區域分中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82%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鎮便民服務中心被評為市級示范便民服務中心。建立鎮、村、組三級矛盾預警機制,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32起,調處率達98%,榮獲全縣信訪、調解工作先進單位。深化打造“商量好辦事”小微協商品牌,聚焦民生事項開展民主協商三級議事,成功協商停車場建設、重點節日臨時停車等問題70余個。二是細化基礎要素管理。全面承接縣級下放權力,針對119項法定事項和55項擴權賦能事項,明確權責關系和具體落實部門,處理群眾經常辦理審批服務事項15000余人次。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和網格化管理,全域布控監控點位274處,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加強資源整合,將老黨員、鄉賢人士等納入網格化隊伍,形成綜合化網格管理模式,高質高效處置各類隱患問題。三是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抓住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契機,大力推行“147”工作法,打造集制度化、信息化、智能化、網格化于一體的石河鎮社會治理服務中心。
精準發力、全面提升,著力打造生活富裕先行鎮
堅持“以實干促發展、以實抓促振興”理念,圍繞城鄉融合發展、產業項目突破、民生持續改善等工作,全力打造生活富裕的美麗幸福鄉村。一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聚焦“一老一小”領域,擴大養老托育服務,高標準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醫養體系提能升級,托育服務提質增效。利用“七一”慰問、困難救助等資金765.2萬元,解決8842名困難群眾實際困難。整合移民后扶、鄉村振興補助等項目資金500余萬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二是積極開發發展項目。立足資源、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實施“一村一項目”,引進養殖合作社、個體經營戶18個,成功簽約農業企業7家,帶動投資1156萬元,企業實現增收630萬元,帶動周邊570余戶農戶增收320萬元。利用春節老鄉會、茶話會和線上家鄉群,成功回引創業人士60余名,培育種植養殖合作社15個,市縣級家庭農場12個,帶動周邊群眾人均增收1500元。三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因村施策,按照薄弱村、晉級村、先鋒村三類村,“一村一策”制定提升規劃,出租閑置房69處、水庫塘堰47處,參與13家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合作經營,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47.13萬元,帶動340余戶群眾增收近120萬元。實施“能人選培”工程,公開選拔村級后備人才56名,培養產業帶頭人、實用技術人才10名,為村集體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作者為人民論壇特約通聯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