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城市治理各類矛盾疊加,治理風險和危機交織迭出,迫切需要構建系統、協同、智能化和整體性的治理格局,而這正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精要所在。2017年溫州市甌海區成立“平安甌海”綜合體,探索建立“前端智慧預警、中端多元化解、末端防復鞏固”的“全生命周期”社會治理工作模式,確保實現社會風險全過程、全方面精細化管控。
實現團體協同作戰,提升處置效率。甌海區將區內與治理息息相關、原先又相對獨立的部門管理中心、作戰平臺整合集成為區中心的子平臺,將子平臺的職能清單歸集編入中心職責,依托網格功能作戰圖,實現指令一鍵直達基層最小作戰單元,改變了層層決策、分頭指揮、零散調度的傳統模式,有效提高了事件處置效率。
構建事件處置全鏈條管理,實現閉環式管控。甌海區通過部門業務、數據應用、城市要素的全接入、全貫通、全集成,有力提升中心風險感知分析能力、應急響應處置能力、跟蹤閉環管理能力,全景展示事件處置過程,實現每個事件通過指揮調度、平臺派單、基層接單予以處置,改變了事后數據分析、場景演示的傳統模式。比如通過集成行政爭議預防化解“一件事”應用場景,構建“監測—預警-跟蹤-關注”的全流程管控,將風險感知觸角延伸至行政行為初始端,將閉環管理末端延伸至結案后的跟蹤回訪、立體評價等環節,真正實現全生命周期閉環式管控。
建強基層感知傳導能力,實現“主動防控”。甌海區聚焦社會治理主動感知能力不足、分析研判不精準等問題,堅持關口前移,以數字賦能、機制貫通為手段,全面強化網格、微網格、小區樓棟等“神經末梢”感知傳導能力,并提前介入管理,實現社區吹哨、鎮街和部門報道,第一時間把社會風險源頭治理好,形成全量監測感知、快速分析預警、一鍵派單處置的主動預測預警預防治理模式。并將公共突發事件的城市預案設計和實戰演練作為中心的標配工作,時刻保持見葉知秋的敏銳,化被動為主動,下好風險防范“先手棋”。
全要素統合資源,實現系統化治理。甌海區按照全區社會治理“一盤棋”的原則進行資源的全域調配,將城市治理的維度與各種要素匹配結合,協調推進18個子中心、鎮街和社區網格化管理有機融合,實現整體與部分、主觀與客觀、動態與靜態、角色與功能、人工與智能等多重資源的互補和集成,從而確保強大的治理效果。甌海區全生命周期的社會治理已形成了成熟的工作體系,正好提供了一個對接省域治理的“接口”,實現了省、市、區(縣)、街道和社區治理的全面貫通,實現了上下協同、系統化治理。
【本文作者為浙江省溫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在調研過程中得到了甌海區社會治理和城市運行中心的大力支持】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