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月13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共九個部分。文件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保障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的“國之大者”,各級必須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把握糧食生產的“主動權”,算好經濟賬、政治賬、長遠賬,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守住“耕地紅線”,跑出“藏糧于地”的加速度。“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就是在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正如《意見》指出,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實行部門聯合開展補充耕地驗收評定和“市縣審核、省級復核、社會監督”機制,確保補充的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降。因此,我們必須嚴守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既要做到管好田、建好田、種好田,也要拿出對土地違法行為“零容忍”的決心,守好護好永久基本農田,牢牢保衛“18億畝”耕地的安全紅線,才能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用足“科技興農”,跑出“藏糧于技”的加速度。《意見》指出,堅持產業需求導向,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前沿技術突破。可見,“科技興農”已成為盛滿中國糧倉的關鍵所在。我國歷來注重堅持科技創新賦能“現代農業”,不論是超級稻種子芯片“卡脖子”技術攻關;還是無人機播撒農藥,讓“會種田”變成“慧種田”……一系列舉措讓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圖”。科技是糧食安全之基,只有主動為現代化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才能讓“藏糧于技”書寫出中國“優糧”答卷。
鼓起“農民腰包”,跑出“藏糧于民”的加速度。政策春風,滿地生金。《意見》指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農業工作,歸根結底是農民工作,只有讓農民成為賺錢的職業,農業變為有奔頭的產業,鄉村才會有活力。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元、實際增長4.2%,讓農民嘗到“甜頭”,交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完美答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各級要將“中央一號”文件落實落細,找準鄉村產業發展的著力點,把種子補貼、種糧補貼、農業保險、惠農貸款等送到千家萬戶,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敢種糧、種好糧,努力打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希望田園”,才能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打造更高水平“中國糧倉”,讓“中國人的飯碗”里盛滿“中國糧”,這是時代賦予的重任,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繪就一個個豐收的壯美畫卷,筑牢大國的糧倉。(新余市渝水區委政法委 李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