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崇輝,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麗莎,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大特征,要“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向,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標尺,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大計。
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將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納入思政課立德樹人內在體系,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程教學設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社會實踐探索,努力講好“大思政課”里的美麗中國,實現“人與青山兩不負”。上海交通大學依托壯美山河、心懷生態大計、勇擔生態責任,引領學子于思政實踐中體悟美麗中國、于“聲入人心”中宣講生態理念、于生態治理中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課”。
依托壯美山河,于思政實踐中體悟美麗中國
“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躬行方可察實情,踐履才能出真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倡導廣大學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用科學理論培養人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使學子在思政實踐中感受壯美山河、體悟美麗中國,真正將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將生態文明實踐行深行實。
一是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實踐。上海交通大學跨越三個世紀,始終與祖國同向、與時代同行。其間的磚瓦草木,彰顯著歷史的厚重,記錄著先賢前輩的革命印記,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彰顯新時代交大青年的時代擔當。上海交通大學學生聯合會舉辦了“以你之言,交匯未來”的精美校園建設提案大賽,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校園環境建設,助力生態文明校園實踐。
二是深入祖國壯美山河實踐。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曾組織“湘”村振興實踐團重走《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之路,親歷長沙、湘潭、韶山、衡山、醴陵五縣的鄉村振興發展成果。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學院與上海市奉賢區莊行鎮馬路村實行交流共建、人才共育,組建“共建智囊團”為“三農”發展獻計獻策,發揮村里特色優勢為師生們打造學習實踐課堂,共同開啟“環境治理、鄉風民俗、人才培養、鄉村發展”共助共促新格局。
心懷生態大計,于“聲入人心”中宣講生態理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理論宣講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所謂“聲入人心”,是學理思考與情緒感染的交融,是娓娓道來與驚濤拍案的結合,是講者與聽者的“在場”與共鳴,是宣講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交匯與貫通。講好“大思政課”里的美麗中國,要心懷生態大計,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理論宣講實踐,于“聲入人心”中啟思明智、鑄魂育人。
上海交通大學“聲入人心”學生理論宣講團精心籌備了以“獻禮二十大”為主題的理論宣講。圍繞“偉大變革·新時代十年的里程碑意義”“政治宣言·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行動綱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布局”“領導核心·百年大黨的自我革命”“團結奮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再創輝煌·現代化強國的交大貢獻”設置了六大宣講課程體系,共計52個宣講菜單。
其中“氣候變化 共同應對——為何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主題宣講堅持問題導向和學理先行,結合專業性與生動性,以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青藏高原為切入點,將“二十大報告中的文字”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偉大成就”巧妙結合,啟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考,將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理念講深講透、“聲入人心”,真正做到了“有意義與有意思”的結合,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踔厲奮發與交大青年的篤行不殆。
勇擔生態責任,于生態治理中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惠及人民幸福生活、民族永續發展、世界生態安全的宏偉事業,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講好“大思政課”里的美麗中國,要勇擔生態責任,將思政教育融入生態治理實踐,通過生態治理成果展示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課”。
一是將思政教育融入生態治理實踐。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學牽頭實施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洱海項目團隊。研究院為交大學子生態文明研習實踐活動提供了有效平臺,如聯合開展了“綠水青山報國志,洱清沐民滬滇情”主題黨日活動,聯合舉辦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生態文明研學實踐活動。通過生態保護成果學習參觀、生態治理專題知識講座、野外生態應用實踐等內容,打造了生動的思政課堂。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二是通過生態文明治理成果展示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課”。上海交通大學以孔海南教授團隊洱海治理感人事跡以及西湖治理的成果為生動素材,曾在南蘇園舉辦“湖下蓮動,海上花開”主題景觀展示,讓“微型洱海”現身交大校園。使學子們在沉浸式展覽中學習交大“治水人”的精神,見證交大用科技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體悟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擔當,實現交大精神與交大力量的接續與傳承。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理論研究課題“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化解研究”(課題號:DFY-LL-2021015)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