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明確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出發點,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一、準確把握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辯證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戰略任務中進行統籌部署,第一次將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進行系統謀劃,共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考量。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強國先強教,強國必強教,沒有教育強國就不會有現代化強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推進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有利于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有利于培養大批戰略科技人才,夯實現代化建設人才基礎。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教育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都依賴于教育的支撐,必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當前,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成為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勁動力,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科技屬于動力源。一方面科技創新來源于教育生產和人才創造;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力。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必須堅持人才引領驅動。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人才發揮著主體性支撐作用,人才既是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又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新時代新征程,無論是實現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迫切需要涌現一批又一批為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服務的頂尖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迫切需要強化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引領驅動作用。
從總體上看,教育優先發展,重在夯實人力資源深度開發基礎;科技自立自強,重在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創新;人才引領驅動,重在鞏固發展優勢贏得競爭主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強調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統籌推進,既兼顧了三者各自的重要作用,又強調了三者之間相輔相成、有機聯系,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二、深刻認識新時代我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科技事業、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落實落細,教育公平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教育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教育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到2021年底,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到95.4%,提高3.6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1.4%,提高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提高27.8個百分點。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其中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科技創新事業取得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十年來,我國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接近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科學研究水平和學科整體實力大幅度上升。2021年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現在,我國正處于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繁榮、創新最活躍的時期,若干學科方向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科學研究機構、大學、領軍科技企業的研發能力在全球地位明顯上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國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
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據全國總工會新聞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2022年6月30日,中央組織部部務委員齊家濱表示,“新時代人才工作創新突破”,“目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我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在世界經濟體創新能力及產出年度排名中,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是世界各國中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當前,我國已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我國的人才工作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三、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總體方向與重點任務
新時代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新征程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統籌推進、協同并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宏偉目標不會輕松實現,前進道路必然風雨兼程。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黨的全面領導是應對一切不確定性因素的最大確定性,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科技事業、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總抓手,著力加強教育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錨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宏偉目標,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要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體系,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有序有效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著力完善培養高水平人才、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構筑專業優質的教師教育體系。要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間教育差距,形成與區域協調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的城鄉一體化教育體系。要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促進的協同育人體系。要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全面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要不斷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推進教育數字化,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形成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要優化教育對外開放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全面提升中國教育經驗、理論與模式的影響力。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我國最大的優勢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要健全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夯實力量構建、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科研平臺、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創新生態、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基礎工作。要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要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定位和布局,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入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開放創新促進我國科技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創新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要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建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特殊調配機制,制定實施專項行動計劃,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調集領軍人才,組建攻堅團隊。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既要堅持自立自強,堅定創新自信,又要以全球視野搞好頂層設計,在開放合作中推動科技創新。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自主培養關系國際競爭主動權掌握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錨定“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的宏偉目標,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培養造就一批善于研究中國問題和善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人才。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質量人才培養標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此外,還要加大人才工作的對外開放力度。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著自我隔絕。我們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加強國際人才交流,擴大國際人才開放合作,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和創新要素為我所用。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的實施,精準引進國家急需緊缺的人才,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
四、充分發揮高校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的生力軍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一流大學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抓住歷史機遇,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校既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融匯點,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的生力軍作用。
持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增強科研創新的使命擔當。要堅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要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一方面,要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強化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緊密銜接,推動高校積極參與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助力我國的產業核心技術“卡脖子”攻關。此外,要加快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建布局和國家工程中心高質量建設,支持高校牽頭或參與國家實驗室和區域實驗室建設。
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過程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高校為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參與研制了超級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神舟系列等國家利器。高校要基于自身辦學基礎與辦學特色,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助力產業發展。要加強政策激勵,深化與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的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
著力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持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責任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黨建和思政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培養適應國家未來發展需要、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主線,強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考試招生制度,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學科專業布局,健全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要不斷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構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制度環境。要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聚天下英才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