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部門話開局】
3月20日,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第11場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及相關負責人介紹“守國門、促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海關力量”有關情況,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前兩個月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
“海關在密切監測3月以來的外貿發展形勢。我們的整體看法是,開局平穩,趨勢向好。從規模上看,前兩個月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增長0.9%,比預期要好。”俞建華指出,與周邊國家已經公布數據的經濟體相比,我國的外貿表現是好的。
俞建華進一步分析,前兩個月進出口總值超過6萬億元,這在歷史上是第二次。疫情前的同期最高的時候不到5萬億元。從構成上看,疫情期間我國率先復工復產,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出口大幅增長,抬高了外貿基數。海關總署做了測算,如果剔除“一次性因素”,今年前兩個月進出口增長超過10%。從趨勢上看,按周監測,2月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明顯回穩,2月最后一周比前一周環比增長超過15%。
對于“港口的集裝箱空箱數量增加引發擔憂”的問題,俞建華回應稱,這里面有前一個時期新集裝箱投放量過大、國內堆存成本較低、國外疫情緩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節性規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國港口蓄勢待發,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市場依然看好我們下一階段的出口能力。從海關最新數據看,2月下旬以來,出口用箱量在持續增長。
平穩開局勢頭有望保持下去
“綜合起來看,外貿形勢還是嚴峻復雜的,但也蘊含了不少機遇,困難更多是全球性的。比較來看,我國競爭優勢依然明顯,隨著我國經濟形勢整體好轉,外貿前兩個月平穩開局的勢頭有望保持下去。”俞建華表示,“我們對今年我國外貿實現促穩提質的目標充滿信心。”
俞建華坦言,外貿確實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外需減弱最受大家關注。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對全球貿易構成了持續沖擊。世貿組織近期預測,今年一季度全球貨物貿易疲軟,預計全年僅增長1%。除此之外,一些國家強推“脫鉤斷鏈”,地緣政治風險、最近西方一些國家金融市場的波動等對全球貿易環境產生沖擊,也是我國外貿促穩提質的外部挑戰。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積極樂觀的一面。”俞建華告訴記者,前兩個月,在經營主體方面有更多企業進入外貿領域,海關新備案外貿經營主體4.6萬家,說明大家的信心在積聚、恢復。在訂單方面,根據海關總署跟蹤監測,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增長企業比重連續提升。在新動能方面,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六成。大家關注的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15.8%。在貿易多元化方面,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超過10%,對RCEP其他成員合計進出口增長超過3%。
全力以赴促進外貿促穩提質
外貿受疫情影響是很直接的,海關堅決響應黨中央助企紓困號召,去年先后出臺23項支持措施,各地海關結合當地實際細化為1300多條具體舉措,這些措施受到了經營主體的歡迎,也取得了預期效果。
與一些貿易大國相比,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體上不僅沒有因疫情受阻,而且通關更加快捷、更加便利。2022年12月,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分別壓縮67%和92%。全國海關開展“海關關長送政策上門”活動,切實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認真執行減稅、稅收優惠政策,共減稅、退稅2850億元。
俞建華介紹,海關總署目前正在對23項措施進行評估,能夠保留的都將保留,確保政策的延續性。在此基礎上,通過調研針對現在企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還要研究新的政策舉措,全力以赴促進外貿促穩提質。具體將主要聚焦在四個方面:
一是暢通進出口物流。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支持建設智慧口岸、智能邊境,通過科技手段提速增效,促進跨境物流更加便利化。
二是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深入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為企業提供通關“一站式”服務。
三是降低企業成本。幫助企業用好用足RCEP等自貿協定關稅優惠,降低進出口環節成本。
四是支持新業態發展。創新跨境電商海關監管模式,做到精準監管、快速通關。支持市場采購貿易、保稅維修等新業態發展。
(本報記者 張翼 本報通訊員 尹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