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新時代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是落實共同富裕重大戰略部署題中應有之義,可以為全國和各區域內評價共同富裕程度、明晰阻礙共同富裕實現的難點,提供晴雨表和預警器。本文在系統回顧共同富裕及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性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以“共同性”和“富裕性”為一級指標、以現階段各地推進共同富裕實踐探索為基礎開發二級和三級指標,綜合熵權法與專家咨詢法為各指標賦權,并運用該指標體系分析了2010年以來我國共同富裕程度的變化趨勢以及當前省際差異。
關鍵詞:共同富裕 指標體系 高質量發展 省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構建共同富裕指標體系,為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共同富裕提供衡量標準,是落實黨中央關于推進共同富裕重大戰略部署的應有之義。
構建新時代共同富裕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原則
構建新時代共同富裕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各維度指標衡量現階段我國共同富裕現狀,對共同富裕發展趨勢及區域差異等進行客觀可比的評價。二是明晰達成共同富裕存在的主要問題,使其成為評價共同富裕程度的預警器和晴雨表,助力全國層面和各地區明確阻礙共同富裕實現的主要因素。三是通過指標設置,引導各地建設共同富裕區域,并在各層次實現建設效果的監測評估,為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指明方向。
新時代共同富裕指標體系構建,需與共同富裕內涵相契合。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而在指標體系構建時,需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共同”中包容“差異性”。共同富裕并不意味著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普遍富裕上的差別富裕,要允許并認可不同人群和區域的富裕水平在一段時期內存在時序差別,發揮合理的收入差距對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因此,在選擇指標時,既要體現“共同性”,又要體現“差異性”,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兼顧。
二是“富裕”中體現“全面性”。“富裕”代表了人民平均生活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生活豐裕的程度,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協同發展的高級狀態,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高度協調的狀態。因此,在設定共同富裕的指標體系時,應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任何一個領域滯后,都會影響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三是注重“統一性”,力求“簡潔性”。復雜的指標體系看似科學,卻忽視了指標重復性和相互關聯的機理,造成部分指標的作用因素過大,或重點不突出,反而使評估結果失真。應從全國視域衡量共同富裕程度,各指標層次需相互獨立,指標數量力戒“多多益善”,避免出現“多重共線性”和冗余信息問題。個別地區的評價標準相對“碎片”,不利于全國不同地區、城鄉、人群的統一衡量。
四是遵循“通用性”,彰顯“中國化”。中國與世界既是利益共同體,更是命運共同體。評估我國的共同富裕進程,不僅評價指標的來源要權威、準確、可操作、無歧義,而且要彰顯中國特色,因此,本研究主要選取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指標,既不能過時,也不能超前。
新時代共同富裕指標的遴選和數據來源
充分考慮共同富裕內涵與指標設置原則,結合相關研究啟示,本研究將共同富裕評價指標分為三級(表1)。其中,一級指標為“共同性”與“富裕性”;二級指標為“共同性”與“富裕性”的具體闡釋。“共同性”包括城鄉差異、區域差異和人群差異。“富裕性”分為經濟發展、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三大維度。每個維度指標數量相對均衡、有所側重。
“共同性”方面共4個三級指標。城鄉差異用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操作化;區域差異用區域人均收入極差測量;人群差異用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和基尼系數衡量。
“富裕性”方面共14個三級指標。經濟發展維度主要體現物質、精神及公共服務情況,共計8個指標。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和居民恩格爾系數反映居民物質生活程度;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主要反映教育、醫療、養老等制約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三大主要矛盾,互聯網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生活便捷程度。
政治文化維度主要體現政治文化水平,共計3個指標。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主要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程度,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總消費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精神需求的滿足情況,每萬人擁有登記社會組織數體現社會參與活躍度。
生態環境維度主要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共計3個指標。主要包括能源能耗(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單位GDP碳排放)、水環境(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鄉占比例)等。
為保障指標體系的數據質量,本研究的數據皆來自于權威統計數據,如國家統計局官網、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公開數據資料。個別指標尚無直接數據來源,需要通過全國性調查數據進行測算。例如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指標,由于不同學者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和操作化有所差異,所以該指標數據來源并不一致。但該指標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標,故本文結合以往相關研究,利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計算得到該指標。
需要說明的是,受制于數據可獲得性,在全國與分省數據收集過程中部分指標略有差異。如分省指標中將互聯網普及率替換為移動電話普及率,將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替換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替換為文盲率,養老保險參保率替換為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同時刨除區域人均收入極值、基尼系數等反應全國性區域差異的指標。
新時代共同富裕指標的權重測算和指數合成
現有研究中關于指標賦權方法包括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和綜合賦權。主觀賦權法主要依據專家的知識經驗,對各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比較,直接分配權重或構造出判斷矩陣來計算權重。客觀賦權法是基于一定的數學理論,在對指標實際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可以保證權重的絕對客觀性,主要包括熵權(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變異系數法等。綜合賦權法是基于主、客觀賦權法各自的優勢,將兩者所得的權重進行綜合集成,或根據一種權重對另一種權重進行部分修正(毛錦凰,2021)。為確保指標體系賦權科學性,對于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采取客觀賦權法中的熵權法進行賦權,此后輔之以德爾菲法對權重進行微調,以提高權重的適用性。
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據指標變異性的大小來確定客觀權重。其依據的原理是指標的變異程度越小,所反映的信息量也越少,其對應的權值也應該越低。為此,本研究采用相關計算公式,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每個指標的熵權(具體步驟略)。
然而,熵權法計算各指標權重主要是基于數據導向,根據數據信息差異化程度賦權。為進一步提高指標權重科學性,本研究輔之以德爾菲法選取10位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對指標權重進行調整完善。專家選取標準為:經濟社會領域權威專家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或為行政職級在副處級及以上;愿意參與本研究;能保證在課題研究的時間內參與咨詢。通過對10位專家進行咨詢,我們獲取了專家對指標重要性的評分情況及修改意見,綜合專家意見后,對評價指標進一步篩選和整理,得出指標體系最終權重(表1)。
由于每個指標量綱、經濟意義以及對總目標的作用方向并不相同,不具有可比性,須對每個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消除指標量綱影響。主要采取極值法消除量綱,用每一變量值減去該變量最小值后除以該變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極值法得到的無量綱化結果均分布于區間(0,1)內。之后,運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各個維度的指數,分別形成經濟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文化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通過四大維度指數,最終加權求和得到公共富裕最終指數(具體公式和計算過程略)。
當前我國共同富裕水平的測量與分析
我國共同富裕現狀及變化趨勢
運用以上共同富裕指標體系,代入2010年至2019年的有關數據進行測算,發現:2010年以來,我國共同富裕水平呈穩步提升態勢,共同富裕指數從2010年的0.269上升到2019年的0.557。在富裕性方面,2010年以后增長速度逐步提升,富裕性指數從2010年的0.02提高至2019年的0.393。在共同性方面,指數表現為總體平穩態勢,近年來城鄉差距持續縮小,但人群和區域差距值得進一步關注。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數據,通過對各變量進行線性、對數等趨勢性預測,使其符合數據趨勢與客觀實際,對2025年和2035年共同富裕指數進行預測。結果顯示,2020—2035年間我國共同富裕指數呈現平穩增長趨勢(表2)。富裕性指數穩步上升,但相比于2010—2020年間增長速度稍有放緩。共同性指數不斷提高,預計2025—2035年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人群差距持續縮小。
客觀看待共同富裕的省際差異
本文運用該指標體系對2019年我國各個省份共同富裕程度的進行測算,發現我國推進共同富裕存在省際差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各省份共同富裕指數總體差異較大。表3數據顯示,北京、浙江、上海、江蘇和廣東等東部地區共同富裕指數相對較高,而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指數相對較低。各省之間共同富裕程度指數具有較大差異,反映出目前我國不同地區間存在發展不均衡狀況。例如,北京的共同富裕指數為0.569,西藏為0.117,北京共同富裕程度是西藏的4.86倍。共同富裕指數排名前列的省份絕大多數位于東部沿海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這些地區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社會保障和文化發展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而綜合指數排名較后的地區則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因而,經濟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其次,從一級指標來看,富裕性指數排名和共同性指數排名并不一致。在富裕性指數方面,北京(0.547)、浙江(0.490)、上海(0.482)、江蘇(0.453)和廣東(0.370)是富裕性指數最高的五大省份,而西藏(0.112)、新疆(0.213)、云南(0.252)、山西(0.256)和青海(0.260)的富裕性指數為全國排位最后的五大省份。不同省份富裕性指數差異較大,例如富裕性指數最高的北京是最低西藏的4.88倍。在共同性指數方面,天津(0.031)、上海(0.026)、黑龍江(0.024)、浙江(0.022)和北京(0.022)是排名最高的五個省份,其城鄉人群差異相對較小,且傳統上東北地區城鎮化率相對較高,故上述省份富裕差異性相對較小。
再次,從二級指標來看,不同省份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和工作的重點各有不同。在富裕程度中經濟發展、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方面,不同省份表現出不同特征,但總體而言,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各維度指標呈現較好態勢。具體而言(表4),在經濟發展維度,北京(0.320)、上海(0.254)、浙江(0.244)、江蘇(0.207)和天津(0.189)經濟發展指標較好。在政治文化維度,浙江(0.143)、江蘇(0.133)、北京(0.125)、上海(0.114)和湖南(0.112)指標表現較優。北京、上海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直以來都聚集了大量優質公共資源,浙江、江蘇等省份文化產業相對活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加充足。在生態環境維度,海南(0.123)、福建(0.117)、上海(0.114)、江蘇(0.113)和重慶(0.112)指標表現相對較好。海南、福建、江蘇等地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較好,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上海等地更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而寧夏、內蒙古、山西、青海等地在生態環境方面排名較后,一方面受自然條件限制,另一方面,在經濟建設初期,部分省市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短期快速發展,從長遠來看不利于促進共同富裕。
關于測量共同富裕的主要結論與討論
共同富裕是既具世界意義又具中國特色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目前尚無對共同富裕內涵的統一理解。構建共同富裕指標體系有利于進一步厘清共同富裕的內涵外延,對各地深入推進共同富裕各項戰略部署落地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內涵,結合指標設置的相關考慮,嘗試建構了由“共同性”和“富裕性”兩大維度18個指標構成的共同富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總體涵蓋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領域。同時考慮到指標體系的簡潔性和可操作性,選取與共同富裕關系最為密切、在各領域影響更為穩定深遠的指標。在此基礎上,運用熵權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對指標體系進行賦權,并基于加權求和法計算共同富裕指數,成為評價我國和各區域、各省份共同富裕推進情況的標準之一。
在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本研究對全國及分省共同富裕程度進行測算。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我國共同富裕指數呈上升態勢。在省際層面,北京、浙江、上海、江蘇和廣東等東部地區共同富裕指數相對較高,而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中西部地區共同富裕指數相對較低,且不同省份的“共同性”與“富裕性”及在經濟發展、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等各領域存在一定差異。
誠然,受數據可得性等多種因素限制,本指標體系仍存在不足。后續可以常態化建設共同富裕指標數據庫,明確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對應的數源部門,通過部門間數據共享,打通各數源部門信息傳輸壁壘。此外,在分析思路方面,關于共同富裕的標準有待進一步探討,即是否應該確定一個標準,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就叫做共同富裕,是否需要確定一個“合理”區間,等等。
【執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王明姬;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紀競垚】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葛道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和觀察指標》,《國家治理》,2021年第30期。
[3]李瑞軍、董曉輝、周長峰:《系統論視域下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思想意蘊和實現路徑》,《系統科學學報》,2021年第1期。
[4]楊宜勇、王明姬:《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的標準及實現路徑》,《人民論壇》,2021第23期。
責編:周素麗 /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