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新征程上,基層干部要常懷為民之心、常揣敬民之意,當好基層“多面手”,練就一身攻堅克難的功夫本領,敢接“燙手山芋”、當“熱鍋螞蟻”,鉚足一股子膽氣和底氣向困難宣戰、向問題開刀;要發揚“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著眼發展所需、立足本職崗位,把心思凝聚到工作上,把精力投入到業務中,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近日,“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記者采訪團走進泰寧縣上青鄉,實地探訪基層黨員干部對于促進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和魅力。
做堅持黨建引領的“一把好手”,夯實鄉村振興政治基礎。鄉村振興,黨建先行。要充分帶動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泰寧縣上青鄉黨委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立足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提出了“生態產業化創新發展實踐地、‘龍門里’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泰寧研學寫生第一鄉”三個發展定位,并按照打造1個鄉村振興樣板村,發展3大特色產業,推進“五大振興”的“135”發展思路來抓好落實,切實以黨建引領描繪鄉村振興美好圖景。
泰寧縣上青鄉 人民論壇網 王博 攝
做創新開拓思路的“一把好手”,強化鄉村振興產業賦能。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的“突破點”,就是因地制宜加強特色產業賦能,實實在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以腰包“鼓起來”推動“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基層干部要當好增收致富的“引導員”,做到腳下有泥,心中有底,通過察實情、聽民意、解難題,始終與農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終以釘釘子精神處理好群眾的急難愁盼,不喊漂亮口號,不搞形式主義,堅決把口頭上講的、紙上寫的、會上部署的東西付諸實施,要從鄉村現有的資源稟賦、客觀條件、人文山水發力,深挖鄉村土特產、土資源等“煙火氣”,精準提出“土方法”“土藥方”,打造鄉村土特產品牌。要聚力資源、政策、人力和智慧,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帶動農民群眾創業致富,不斷滋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美好愿景。從特色種養殖到農家樂,再到鄉村旅游等,以創新精神打破以往制約鄉村發展的思維桎梏,從實從小從優從精發展特色產業,多方位、多角度為群眾就業創業牽線搭橋,為群眾增產增收加油鼓勁。在上青鄉,當地成立了跨村聯建黨總支,按照“整鄉推進、共同發展”的方式,實施組織聯建、產業聯營、資源聯享、鄉村聯治的“四聯四提升”跨村聯建工作模式。特別是在產業聯建上,圍繞“豆香上青”品牌打造,帶動各村種植黃豆2000余畝,共同投資70萬元,在跨村聯建產業基地建設2座標準化豆制品加工廠房,在尚書第九舉巷建成豆香上青館,助力豆制品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各村村財平均增收2萬元。上青鄉創新新思路,以聯合互動思維打通了鄉親們的“共富路”。
做善于栽梧引鳳的“一把好手”,打造鄉村振興人才智庫。千秋基業,人才為先。當前不少農村地區人才外流,存在“空心化”問題,吸引更多人才返鄉,為村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是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課題。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基層干部既要能落實人才政策“硬杠杠”,又要能動情曉理與人才“話家常”,切實讓能人干將引得進、留得下。通過搭建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打造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可再生的人才智庫,將“人才洼地”轉化為“人才平臺”,進一步追趕“人才高地”,讓年輕力量在故鄉熱土發熱發光。就如上青滬蘇流動黨支部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堅持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回引泰寧浙江商會會長黃蘭芳等20余名在外優秀人才返村任職、返鄉創業。上青創立招才引鳳好環境,給予優秀人才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間。三地村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發揮各自優勢,建設兒童卡丁車、山地越野、研學營地等項目,推動農旅小鎮建設。同時,立足3000畝優質巖茶基地,新建1座茶葉加工廠,進一步打響“巖韻上青”茶產業品牌,通過回引在外優秀人才,切實為上青產業發展增添了新活力。“硬件”和“軟件”同步升級,“環境美”“生活美”二者兼具,各類人才在上青鄉廣闊平臺大施所能、大顯身手,一幅令人欣喜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作者:安進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