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時,來到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食堂,對社區開展的便民養老服務等表示肯定。社區是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基本單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細胞,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新時代背景下,社區如何治理、基層社區治理體系如何構建,如何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在社區治理中升溫,達到黨群同頻共振,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深耕便民服務“一畝三分地”。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社區治理工作的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更幸福,要依托黨群服務中心,以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為目標,建立“蜘蛛網”細胞化服務點位,通過接地氣的服務承諾、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打造出群眾家門口辦實事的“微陣地”,實現服務群眾全域覆蓋。同時,努力搭建黨員、網格員、居民、在地企業單位之間溝通、響應的平臺,推動實現“有呼必應”,提供業務辦理、業務代辦等個性化、差異化服務,將群眾的“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落實到實處。
便民服務托起家門口“滿滿的幸福”。在一個“小而全”的社區,居民想要獲得更多優質、高效、多樣化的服務,就要通過整合轄區資源,凝聚社會力量,把小區黨群服務站“親民化”建設、最強黨支部建設和“放管服”改革等工作結合起來,建強家門口的群眾便民服務主陣地,實現社區服務與百姓需求無縫對接,從群眾“找上門”變“等上門”、“多頭跑”變“零跑腿”,讓異地事全力辦,群眾事馬上辦。只有“面子”好、“硬件”足,“里子”實、“軟件”好,社區服務才能更有韌性,百姓生活才能更有溫度。
便民服務“圈”出美好生活新愿景。親民便民是社區作為基層治理單元的最大優勢,要想以多元的社區服務實現便捷的居民生活服務,既需要社區夯實連接群眾和服務機構的平臺,又需要更多專業的服務力量參與其中。諸如休閑健身圈、醫療衛生圈、智慧閱讀圈、養老服務圈、生鮮便利圈等資源接入社區,共同推進社區生態系統與生活相結合、生態與業態相轉換,構建新生活場景和新消費場景,切實滿足社區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率,并形成長效的社區服務機制,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便利,在社區更暖心,生活更幸福。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需要黨員干部堅持精細化原則,下足“繡花”功夫,用足細心、耐心和巧心,深耕各自的“一畝三分田”,只有這樣群眾才會豎起大拇指打“高分”。(作者:唐代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