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產力布局優化是各類要素在地理空間范圍迭代、升級的動態過程。推進生產力布局優化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環節。生產力布局的優化,涉及主體眾多,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在順應市場運行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精準做好各項制度設計,引導要素在地理空間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推進生產力布局優化,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離不開生產力布局優化。區域之間實現協調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各自的要素稟賦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這就要求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在區域內實現自由流動、靈活配置,發揮好市場和政府作用,提高要素潛力和效率,從而推動地區生產力水平實現快速提升。發展動力的形成和提升,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要素的重組和配置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歸根到底就是把要素調整好、組合好、配置好。其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生產力布局優化。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其中涉及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融合發展等關鍵環節。推進生產力布局優化,特別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才能確保產業轉型升級接續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動態演進,實現二者在時間、空間維度上相統一。從這個角度看,生產力布局在中微觀層面體現為產業布局。持續推動產業布局優化,也是避免重復建設、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其三,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離不開生產力布局優化。推動生產力布局優化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途徑,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關鍵載體。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破除制約因素,有利于打通各類已發現和潛在的“堵點”,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深化。實現生產力布局優化,離不開精準、科學的引導,需要各類政策的協調配合,這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
從更大的時間跨度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有與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生產力。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動生產力布局優化,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們因時因勢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動選擇。這其中要注重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首先,要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優化生產力布局,絕不是簡單的局部加總。整體和局部是辯證統一的,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實際水平,結合總體發展目標進行前瞻系統布局,防止出現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其次,要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優化生產力布局,要把存量資源和增量內容統籌起來,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審視二者之間的關系,避免形成對立。要從存量資源中挖掘新的增長點,培育出新動能,實現存量和增量的動態平衡。再次,要處理好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在具體優化過程中,要實現速度和質量的統一。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經濟增速,這一點要在優化生產力布局中充分加以考慮,同時,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使之與生產力布局的需求相匹配,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生產力布局優化本身是一個跨周期、大范圍的概念,既要有“施工圖”,更需要“工筆畫”,要堅持系統觀念,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加以推進,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制度設計要注重“準”。做好制度設計,重點是要在定性評估的基礎上加快建立衡量布局優化程度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應分階段、分領域、分地域做好精準謀劃,充分借鑒各類相似經驗,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相關支持政策的精準度、有效度。配套體系要注重“全”。相關要素的配套要在經濟地理空間層面統籌考慮,打通阻礙經濟循環暢通的各類“堵點”,形成各類要素充分流動的有利局面。順暢的流通體系也是配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軟件和硬件兩個層面加以支持引導,發揮好各類基礎設施在布局優化調整中的骨干和“經絡”作用。同時,要探索形成穩定的資金投入支持機制,形成來源渠道廣泛、各類資金積極參與的融資格局,充分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布局優化的支持作用。產業布局要注重“優”。產業布局質量直接決定生產力布局的整體效果。特別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合理布局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優”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和原則。產業政策、競爭政策要發揮耦合效應,引導各類產業提質增效、集約發展。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發揮好集群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要促進要素資源按照產業鏈供應鏈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韌性。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結合起來,不斷優化政策供給。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