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重要動力,綠色金融具有連接、反映、配置和控制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運行與結構的功能,在支撐我國實現低碳轉型和生態經濟社會高質量協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標準,引領、推動了我國綠色金融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從產業基本面看,我國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健全,國際化合作愈發深化,綠色金融在支持我國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產業結構看,隨著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結構逐漸健全,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包括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等多種類、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蓬勃發展的市場體系。基于產業基本面與結構的不斷優化、向好,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全球吸引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在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環境下,綠色信貸保持了突出的引領與帶動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超25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超過1.5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
隨著“雙碳”目標正式納入“十四五”規劃,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綠色發展目標的進一步明確,我國綠色金融未來發展“路線圖”進一步明晰,也迎來了在創新中釋放推動經濟低碳發展綠色動能的全新挑戰。其中,在我國現階段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格局中,商業銀行無疑依舊承擔著金融綠色轉型的關鍵樞紐作用,成為鏈接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客觀上看,當前盡管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在推動綠色金融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方面作出了諸多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目前我國銀行體系的綠色金融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綠色金融產品結構不均衡現象較為顯著,綠色信貸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其他如綠色債券、綠色信托、綠色基金等產品占比極小,不利于整體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綠色金融配套基礎設施尚顯薄弱,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銜接度不高,導致在貨幣政策及信貸政策影響下,受制于目前綠色信貸風險評估體系的尚不健全,綠色信貸呈現出資金期限不長、風險收益匹配度不高的現象,不利于綠色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另外,目前銀行的絕大多數綠色金融政策資源仍然向資產優質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傾斜,導致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相關資源短缺現象依然較為嚴重,不利于經濟創新和轉型發展。
未來,要想進一步激活綠色金融市場動能,需要我國綠色金融經營主體特別是商業銀行,重點從宏觀的戰略頂層設計、中觀的產業標準規范以及微觀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能。
從戰略頂層設計上看,通過進一步細化綠色產業的內涵,深化對綠色項目的理解,拓展綠色金融范圍,引導新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從中觀產業層面來看,要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健全綠色金融市場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強化金融機構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要求,促進綠色激勵,推動優質資源向綠色領域集中,尤其是要聚焦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積極支持綠色低碳、資源節約、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在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微觀結構上,要進一步豐富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品種,創新服務方式,引導金融市場轉型發展,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的均衡化發展。
此外,還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加強商業銀行業務模式和機制改革,完善風險評估和防控體系,優化綠色金融評價方法,引導商業銀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尤其是加強對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小微企業的支持。
(作者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