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本書以此作為線索,將馬克思經典文本、習近平經濟思想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統一起來,構建了一個闡釋中國道路的理論體系。作者以政治經濟學學者的視角,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生產方式為核心的技術經濟體系的概念,突破了市場化改革論、比較優勢論、地方政府競爭論等流行闡釋,在生產和需要之矛盾動態演化中理解中國經濟,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能夠塑造“中國奇跡”的關鍵原因。
《中國道路的政治經濟學》謝富勝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來,作為工業革命誕生地的英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二戰后美國掌握世界霸權,世界經濟中心由英國轉移到美國;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經濟總量的77%,美國對中國進行高科技封鎖并發動中美貿易戰,試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進行政治經濟學理論概括并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當今國內政治經濟學理論界使命所在。謝富勝教授所著《中國道路的政治經濟學》,正有這樣一種理論指向,用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初讀后,書中蘊含的三重邏輯值得分享。從歷史邏輯來講,本書認為,正確認識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是開展國內經濟建設和處理對外經濟關系的重要前提,中國共產黨運用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法,創造性地解決了判斷落后國家社會性質的問題,基本矛盾是以不同發展階段上主要矛盾的動態演變為形式,用基本矛盾判斷社會形態的性質,用主要矛盾判斷社會發展階段,這構成中國特色的歷史方位論。本書基于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學說,人的依賴、物的依賴、個人全面發展三種形態,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處于物的依賴為基礎的階段,是不發達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具體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構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樞紐。基于中國特色的歷史方位論,本書將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國內經濟建設和對外經濟關系演變劃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從無到有”的獨立工業體系建設論,對應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理論;二是,“從有到優”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對應和平與發展思想和世界多極化趨勢;三是,“從優到精”的高質量發展論,對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從理論邏輯來講,本書引入了技術經濟體系概念,嘗試構建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經濟體系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分析框架;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是生產方式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特定的社會需要和滿足需要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社會關系和現象上的經濟范疇共同構成了技術經濟體系,技術經濟體系劃分成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經濟范疇三個層次;要解決特定技術經濟體系內部生產方式和社會需要的矛盾需要發揮人的能動性,行動集團會運用和調動手中掌握的各種資源來變革經濟體制,從而推動新舊技術經濟體系的更替。
本書將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經濟轉型增長劃分成四個階段:一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對應于“數量型溫飽消費+缺乏技術進步的粗放式生產”;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應于“質量型溫飽消費+伴有技術進步的粗放式生產”;三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應于“大規模標準化消費+大規模生產”;四是,新常態和調整,生產方式的調整落后于社會需求的變化,第三個技術經濟體系消耗殆盡,必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新技術經濟體系形成來恢復經濟增長動力。
從實踐邏輯來講,本書對新發展格局進行了“政策性注解”,為了解決產能相對過剩、供給不適應需求、高技術與資源能源“卡脖子”問題,給出了四個政策建議:
一是,借助鄉村振興戰略擴大內需,疏解產能過剩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鄉村生產生活的空間場所界定成“鄉村建成環境”,鄉村建成環境的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抓手,這將會吸納大量投資和就業,諸如農村地下管網建設工程就是一個切實可行選擇。
二是,構建國內生產網絡,針對標準化和個性化并存的動態需求結構,企業要變革生產方式,實現上中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可以依托城市群、經濟帶等城市空間組織,利用城市群內部發展不平衡,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例如,將核心企業布局在城市群的中心來形成創新中心或核心增長極,將協作企業遷移至中小城市并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從事模塊化生產,推動國內生產網絡形成。
三是,突破關鍵部件創新,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國家和企業的協同分工作用,關鍵部件規定了其他零部件的設計標準和接入方式,掌握關鍵部件設計規則的企業就會掌握主動權,我們要建立關鍵部件開發平臺,大力發展關鍵部件創新,努力從生產模塊化組件的跟隨者涅槃為關鍵部件的引領者,助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四是,開拓高水平國際大循環,結合高水平引進來和高質量走出去,前者要求利用國際資源、技術、商品“引外補內”,后者要求發揮資金、技術、大規模市場的相對優勢“以內促外”。
上述,僅是我初讀之后的認知,無法代替讀者自身研判。
(原標題:從政治經濟學視角解讀“中國奇跡”)
作者 張開(作者為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