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是2013年中國針對全球經濟衰退和經濟全球化逆流而提出的對策。十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工程有了巨大進展,發展中國家進入全球市場的基礎設施有了長足進步。“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許多國家工業園的建設,加快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增強了這些國家的實力,創造出附加值更高的產業與收入更高的就業機會。十年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幫助參與國家改善經濟發展條件,擺脫發展困境,為建設一個共同發展繁榮的世界作出貢獻。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世界經濟 互聯互通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識碼】A
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意愿減弱,“逆全球化”、民粹主義在這些國家政治舞臺上崛起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互聯互通的進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是建設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等國際經濟走廊應運而生。暢通的經濟循環帶來健康、持續的發展,這些經濟走廊有助于促進中國與南亞、中亞的互聯互通,更能通過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把北非、海灣國家等緊密聯合在一起,形成經濟共振的“朋友圈”,更好實現全方位聯動和多元化共贏。
近年來,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亮麗的互聯互通工程就是“中歐班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歐班列已經成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貿易線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動脈。截至2022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6.5萬列、運輸貨物超600萬標箱、貨值3000億美元,已開通運行82條線路,聯通歐洲24個國家200多個城市,基本形成對亞歐地區全覆蓋的交通物流網絡,有效打通了跨國貿易的堵點,激活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已經成為建設亞歐大陸橋上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對周圍國家的經濟形成了巨大的輻射效應。
2022年開通的“中老鐵路”,也使老撾這個過去陷在其他國家的包圍之中、沒有通往世界市場的國家可以通過中國走向世界。中老鐵路通車一年,已經累計發送旅客1600多萬人次,增進了中國與老撾之間的貿易與旅游。中老鐵路開通第五個月,貨運量達到110萬噸,比第一個月增長了5.5倍。實踐證明,中老鐵路的開通極大程度推動了沿線經濟發展。中老鐵路開通以來,累計招聘當地員工3500多人,在物流、商貿、旅游等領域間接創造就業10余萬個。這大大推動了老撾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了當地運輸效率和水平,為亞洲地區合作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2023年8月,中國援助印尼建設的第一條海外高鐵“雅萬高鐵”開通運營。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建設的項目,是中印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也是中國同東南亞國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化互利共贏合作的典范。雅萬高鐵通車后,將成為印尼和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速鐵路??梢灶A計,隨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鐵路建設不斷推進,鐵路沿線的居民會大大受益于這種基礎設施,許多人會因此而改變他們的生活。而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會緊隨其后,加入“一帶一路”鐵路建設的大軍。
“一帶一路”的港口設備建設也取得了顯著進步。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已經開通了定期的集裝箱船運輸線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的經濟特區已經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三期工程已經完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哈里發港二期集裝箱碼頭已開放;等等。
除此之外,能源合作的通道也取得了不菲成績。中緬油氣管道修通后,通過該管道運往中國云南提煉的原油已經突破4000萬噸。中俄天然氣管道通氣,且送氣量逐年增長。中俄蒙正在商談建立第二條中俄天然氣管道,俄羅斯的天然氣將通過蒙古輸往中國。增加對華天然氣出口,俄羅斯可以部分對沖歐洲因烏克蘭危機對俄制裁造成的損失。而中國增加從俄進口天然氣,也可大大增加天然氣進口的多樣化,減少對中亞管道的依賴,有利于東北地區天然氣市場的發展。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產業園建設與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個亮點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產業園合作。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建成了幾十個合作產業園區。
僅2017年一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增的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就達19個,涉及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贊比亞、俄羅等東南亞、非洲及東歐國家,新增入園企業2330家,比2016年底增加2倍多。這些產業園為當地經濟創造出很大活力,成為這些東道國稅收的重要來源,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幾百上千萬,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更好地參與世界市場、打造更加健康的全球產業鏈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東道國的工業化進程,這既符合東道國的發展利益,也可滿足中國企業分散投資風險、降低成本、擴大海外市場的需求。在海外共建產業園,要考慮周到,精心布局,才能讓產業園順利發展。一般來講,起碼要考慮以下幾種因素:
首先,要充分考慮東道國的需要。在園區的選址與布局上,要充分考慮東道國政體、政黨、政治穩定性和地緣政治關系,認真了解東道國的勞動力資源、環保要求、土地供給、資本流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盡可能降低政治、社會、文化、法律、金融、營商等風險。同時,國家的有關機構會做好統籌協調和規劃布局,按照戰略對接、規劃對接、平臺對接、項目對接的思路,參考東道國的園區和周邊地區的自身條件和各類要素市場信息,從頂層設計角度設計好跨國產業園區合作開發的框架。
第二,要考慮產業園區的發展定位和主導產業,建設集群式產業園區,逐步形成優勢互補的海外產業鏈體系。中國有豐富的產業園建設經驗,中國不同城市建立的產業園也各有特長。中國在海外建設產業園,也充分考慮了東道國的要素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選擇東道國具有比較優勢、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的行業切入。因為許多東道國沒有中國那么大的市場,因此產業園建設要從整個地區出發,使產業園區的發展能夠充分依托東道國和周邊國家各類要素集聚和產業集聚優勢,并順利服務于東道國和周邊國家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第三,在海外建設產業園,也需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雙邊和多邊投資保護機制,降低海外合作園區投資運營國際化風險。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相伴隨的,是有關金融機構的建立,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還有各種開發基金等。當海外產業園建設能得到國際金融開發機構和各種商業銀行的融資時,投資主體才可以實現多元化。而隨著產業園完善股權投資鏈,更多的民營企業依托海外合作園區建設可以更好地“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形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格局。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在海外建設的產業園已經成為亮麗的中國投資名片。這些產業園生產出口的商品延長了中國的產業鏈,使中國企業得以分解投資風險,在國際地緣政治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可以規避某些貿易壁壘,保證自身收益。對東道國來說,這些產業園大大提升了它們的工業化水平,增加了政府稅收,創造出許多當地的就業機會,而產業園的出口創匯也增加了東道國的外匯儲備。海外產業園建設使“一帶一路”成為明顯的“雙贏游戲”。
拓寬“一帶一路”合作領域的嘗試
“一帶一路”倡議本是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的倡議,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中國與東道國都發現,“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可以拓展到其他領域,可以成為中國與這些國家加強其他領域合作的框架。于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簽訂了更多的合作協議,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拓展的合作范圍越來越廣。
比如,截至2017年9月底,中國地震局與“一帶一路”沿線的41個國家建立了雙邊合作關系,簽署了22份合作協議或備忘錄,以加強在地震、防災、應急救援和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的合作。中國幫助東南亞許多國家建立了地震監測臺和數據中心,也建立了一些海嘯監測中心,培訓大量技術人員,既為當地提供了預測地震災難的技術設備,也為中國打造監測全球地殼變動和地震災難的網絡提供了更要支持。
“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中許多都是能源供給合作,而無論石油還是天然氣的管道建設都離不開對地殼變化的監測。中國地震局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為這些能源管道經過的地區提供地質安全評估服務。中國還為遭受地震災難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了各種地震救援行動,包括現場搜救幸存民眾,為受災民眾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提供災后心理咨詢服務,等等。這些行動獲得了受援國與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據統計,全球地震活動主要集中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上,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多處于歐亞地震帶上,海上絲路國家既有處于歐亞地震帶上的,也有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這些地區歷史上地震災難就頻發且嚴重,未來這些地震帶仍處于活躍期,中國與這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行地震預測及防災減災的合作,既造福于這些國家的民眾,也為順利推動“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衛生防疫也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加強合作的重要領域。2020年6月,在基本控制住疫情的大規模傳播后,中國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各國分享中國方案、中國經驗,成功舉辦了以“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以“加強抗疫合作,促進經濟復蘇”為主題的“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等一系列多邊合作會議,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抗擊疫情,共建“健康絲綢之路”。
疫情暴發后,中國向津巴布韋、柬埔寨等眾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疫苗援助。中國疫苗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得的第一批疫苗,在國際社會取得良好聲譽,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廣泛認可,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注入了中國動力。此外,中國與許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開展新冠疫苗聯合研發和合作生產,支持相關企業同外方合作開展Ⅲ期臨床試驗,以擴大當地產能的方式助力全球抗疫。
與此同時,跨境電商在疫情期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穩定國際貿易方面起到積極作用。近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積極開展“絲路電商”建設,諸多互聯網公司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擴展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服務,在泰國、馬來西亞等重要市場興建物流中心。2020年,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的網購人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3~4倍,成為保障疫情影響下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渠道。
疫情防控帶動了“云經濟”“非接觸經濟”等數字服務需求。面對這一新趨勢,中國有優勢,世界有需求。中國正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一道,開展“數字絲綢之路”的共同建設,使物聯網、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和服務惠及更多普通民眾。“數字絲綢之路”和“健康絲綢之路”不僅能為國際社會提供及時有效的經驗分享,也能更好地挖掘數字經濟的發展潛力,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動力,助力全球經濟增長。
共建“一帶一路”幫助一些國家擺脫經濟發展困境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這些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是促進世界經濟回升的重要工具,也是幫助許多國家調整經濟結構的工具,它使許多參與國擺脫了不斷遭受金融危機折磨、經濟發展始終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當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時,主要面向亞歐大陸和非洲,拉美本來沒在視野中。但是,當拉美國家的一些重要領導人找到中國,詢問如何才能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時,我們意識到,共建“一帶一路”應該是個包容性的方案,不能把這些想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后來,當我們組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拉美、非洲、大洋洲的國家都派了代表參加,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新時代國際投資與貿易合作的平臺,遠遠超出了當年的設計。應該說,拉美國家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方過去對拉美的證券投資很多,但也造成了拉美周期性的金融危機,拉美國家深受歐美國家大量外部資本流入流出的困擾。許多拉美國家是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它們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當美國貨幣政策轉向時,美元匯率暴漲,而拉美國家借的美元債務使它們在80年代中期陷入了金融危機。美歐的金融機構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迫拉美國家賤賣國家資產以還債,緊縮國家財政以擠出利潤還債,使得拉美國家陷入了債務攀升、經濟增長受困的陷阱。
中國的直接投資與拉美國家接受的來自歐美的“游資”性質完全不同。拉美國家可以感受到中國在拉美投資的真誠。中國直接投資對拉美經濟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在許多拉美國家,地標性的建筑物都是“中國制造”。中國在拉美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幫助它們改善了經濟發展的條件,可以吸引更多的外來直接投資,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以實際行動應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風險挑戰
雖然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對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某種程度上也為西方國家的經濟復蘇起到了間接的推動作用,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仍然把“一帶一路”倡議看成冷戰后它們面臨的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
拜登政府提出了所謂“建設更美好世界”的倡議,企圖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競爭,并想以此拉攏歐洲國家共同與中國競爭。但歐盟也有自己的想法,它提出了全球聯通歐洲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西方國家提出這些計劃,無疑是想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競爭。但無論從政府財政能力的角度看,還是從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看,西方國家的海外基礎設施投資都很難達到中國的水平。
因此,西方國家開始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打“輿論戰”。它們編造“債務陷阱”論,詆毀“一帶一路”合作對各國發展的貢獻。實際上,西方國家才是給發展中國家制造債務陷阱的始作俑者。有學者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債務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用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債務只占這些國家總債務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他的債務都是以前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或世界銀行等發達國家引領的國際發展機構給它們的貸款。中國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是對促進經濟增長有利的項目,可以產生出巨大的“外溢效應”。有些西方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在非洲與拉美的“一帶一路”項目投資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還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對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國家還不斷申明,企業對外投資要提高發展質量,暗指“一帶一路”合作項目是質量不高的項目。西方國家是制造群體心理學的高手,它們就是想利用發展中國家民眾中的潛意識,認為它們發達國家的產品都是高質量的產品,而中國的產品是品質不高的產品。以此來制造對“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不信任。然而,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興建的基礎設施工程都成為當地地標性的建筑,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活與發展環境。
當然,中國企業也需戒驕戒躁,繼續保持奮斗精神,保持“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高質量建設水平,戳穿西方設定的各種陷阱。我們要明白,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不會是一片坦途。比如,美國一直把西半球當作自己的后院,不許別的國家染指。它控制拉美國家有許多方法,金融操縱我們已經看過,但政治操縱更是家常便飯:包括組織軍事政變和煽動“街頭革命”。中國必須與“一帶一路”上的拉美國家進一步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奠定強大的民意基礎,挫敗任何想破壞中國與拉美合作的企圖。
截至2023年6月,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其進展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期。“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證明,各國都有建設一個持久和平世界的愿望,都想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更加清潔美麗的世界,而“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將這些理想變成現實。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