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扎實推進云南文化傳承發展,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同中華文化相交融、同當代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云南貢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行動指南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首要的就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堅持“兩個結合”、勇于推進理論創新的產物,充盈著濃郁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彰顯著文化自信、飽含著文化自覺、賡續著中華文脈,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中華文明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中華文明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最鮮明文化特性,是我們黨引領時代的銳利思想武器和強大文化力量,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擔當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云南文化繁榮發展,要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激活云南特色傳統文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主體性最有力的體現,正是由于這一思想的創立發展和科學指導,中華文化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有了極大的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中華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我們要深刻認識“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持續深入學習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統籌開展好學習教育、宣傳闡釋、基層宣講,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植廣袤中國大地和中華民族歷史講清楚說明白,把這一思想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講清楚說明白,把這一思想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講清楚說明白,把這一思想的科學指導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講清楚說明白,更好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讓云南4700多萬各族人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匯聚起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云南篇章的強大力量。把這一思想作為鑒別云南各類文化中哪些屬于精華、哪些屬于糟粕的根本標準和遵循,準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主干和枝葉的關系,把那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相互貼合、與中華文化主體性密切相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吻合、與科學社會主義主張高度契合的云南特色傳統文化挖掘出來、利用起來、傳承下去,激活云南民族文化的時代基因,推動云南特色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懷抱中傳承融合、枝繁葉茂,以一域之光為全局助力添彩。
充分發揮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優勢,深挖優秀傳統文化潛能,開創文化傳承發展新氣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云南是我國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寶,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主干上的茂盛枝葉和美麗花朵,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價值貢獻于中華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云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元謀人、西疇人、麗江人、賓川白羊村、劍川海門口、楚雄萬家壩、祥云大波那、劍川鰲峰山、晉寧河泊所等歷史文化遺址數不勝數,“元謀人遺址”和元謀猿人化石的發現將中國人類歷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無聲訴說著人類進化的歷程,為人類起源與發展多元中心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元謀人”作為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首頁。云南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云南各民族與漢族先民一道,共同創造了先秦至三國時期的古滇文化、魏晉至唐中葉的爨文化、唐中葉至元初的南詔大理文化、元明清以來各民族融合共生的多元文化,構建了云南近3000年文明史的縱向脈絡,創造了各具特色而又相融相通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神話傳說、音樂歌舞、風俗節祭、工藝飾品、服飾建筑、綠色飲食等形態各異、種類繁多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獨特民俗文化現象,被譽為“民族文化活化石”“民族文化基因庫”。云南有著光榮的革命文化,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故事,聞一多發表“最后的演講”、舍生取義的故事,“扎西會議”改組黨中央的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階段的故事,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等,動人心弦、感人肺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云南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全國絕無僅有的多樣性氣候類型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元自然景觀,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云南三江并流保護區、石林、澄江化石地。這些文化都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從來沒有離開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體現著中華文明多元統一、向內凝聚的價值追求。我們要把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把這些價值充分發掘出來,讓文化自信融入全省各族人民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是題中應有之義,深挖文化潛能揚優勢是實現路徑所在。我們要從實現心物俱豐、心物統一的現代化的高度,在促進云南特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創新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留住文化記憶,賡續歷史文脈,體現當代價值。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元謀猿人生命起源科學探尋項目,實施“西南夷考古”等重大項目,加快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云南段)和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區)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品牌化,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推進云南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各民族中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動各民族文化深層開發、保護利用、傳承發展,充分挖掘云南少數民族諸多典籍中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促進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推進云南革命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以必須辦實辦好辦出成效的堅定自覺,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聶耳和國歌等“五個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相關紅色資源有效轉化,構建作品體系、產品體系并做好宣傳推介工作,充分挖掘艾思奇推進理論大眾化、柯仲平推進文藝大眾化的價值意義,深度挖掘辛亥騰越起義、昆明重九起義、滇西抗戰、“一二·一”運動等革命故事,保護利用好云南陸軍講武堂、朱德故居等革命文物和滇西抗戰、滇緬公路、駝峰航線等抗戰遺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推進云南自然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堅持以文塑旅、寓文以旅,加快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強化文化、服務、科技賦能旅游,將文化元素、文化符號、文化創意融入旅游景區景點和旅游產品,在民宿改造提升、特色村寨打造、景區景點管理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內容,精心打造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大力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加強自然遺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充分彰顯云南文化獨特魅力,大力提升云南旅游文化內涵,讓游客欣然奔赴“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守護好云南旅游這塊金字招牌,把云南旅游打造成為生活之旅、文化之游,使旅游成為宣傳中華燦爛文明和云南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傳播科學知識和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在優美風景和絢爛文化之旅中實現心靈的溫潤、精神的熏陶、素質的提升。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自信開放包容始終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質、中華民族的氣度胸襟。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對外文化交流,云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在長期交往交流中,南亞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文化、傳統、節日、習俗等方面受中華文明影響深遠,表現出與中華文化基本共同的傳統文化屬性和文化特征,中華文化在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強的認同感和親和力。云南有4060公里邊境線,有16個跨境民族,8個州(市)的25個邊境縣與3個國家交界,先后與9個國家搭建12個多邊雙邊合作機制,中越、中老、中緬國際通道高速公路境內段全線貫通,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南亞東南亞國家首都和重點旅游城市航線基本實現全覆蓋。云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全面勝利,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的第二次“一步跨千年”,興邊富民行動取得的顯著成就,邊境一線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邊境地區口岸城市、中心集鎮的日益繁榮,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美好畫卷正逐步變為現實,這些都向周邊國家生動展示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中國發展奇跡,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為云南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和充分的物質條件。
全力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的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這一戰略定位,加快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人文交流中心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我們要建強用好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加強與國家級外宣平臺的合作交流,著力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性新型主流融媒體集群,充分發揮在境外落地的外宣期刊、多語種網站、瀾湄國際衛視、中華文化中心、中華鄉愁書院、華文書局等外宣陣地作用,扎實推進民間國際傳播“珍珠鏈”工程,開展特色鮮明、富有實效的邊境外宣和口岸外宣,形成既步調一致、齊頭并進,又各具特色、各展所長的良好國際傳播工作態勢,采用外國受眾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面向周邊國家和民眾全面展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風范魅力,充分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主動講好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就的故事,講好云南邊境地區、民族地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故事,講好云南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和正確義利觀、與周邊國家深化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故事,深化其對中國的認知,增進其對中國的情感,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南亞東南亞國家、更好走進周邊國家民眾心里。樹立全球視野、堅持國家站位、突出云南特點,精心策劃組織“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系列活動,圍繞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為重點,發揮區位優勢,秉持開放包容,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方式,統籌宣傳、文化旅游、外事、教育、衛生、科技、僑務等各方資源和力量,以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文明、活力、開放、團結、綠美、溫暖的云南為重點,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策劃開展文化周、藝術節、旅游節、影視展、體育比賽、書畫展、攝影展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提升“跨國春晚”、“美麗中國·七彩云南”、“花好月圓”中秋文化交流等國際文化交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強“洱海論壇”“怒江論壇”“大象國際傳播論壇”等平臺,在人文交流領域推動形成更多合作成果,推進更高水平的文化開放,讓南亞東南亞國家從精神和價值層面認識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作出云南貢獻。
(作者系云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