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毛片子-黄色美女免费网站-黄色美女网站-黄色美女网站免费-亚洲 国产 图片-亚洲 [12p]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再觀“家國天下”: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創造性轉化

【摘要】新時代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樹立文化主體性。“家國天下”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構建了中國社會的基本倫理、綱常規范、政治秩序和話語表征,對個體(身)的價值作了“家國”空間拓展,對“天下”的價值作了“公共”屬性設定,其蘊含的“錨定價值、留下追問、促生和合、蘊化共生”當代價值對教育強國建設具有很強啟發性,應當從制度保障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數字化資源轉化、青年主體性激發和拓展教育對外開放等多維度推動其創造性轉化,為新時代新青年提供身份認同的新機制,煥發教育強國建設文明傳承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家國天下 教育強國 文化傳承 創造性轉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8.008

【作者簡介】王宇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主要著作有《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百年變遷》、《開放發展與青年——全球開放發展青年創新學習項目文集(2019)》(主編)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和路徑,將教育、科技、人才確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1]在現代化建設中將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統籌部署,將教育強國建設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來謀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大舉措,賦予了教育強國建設嶄新的時代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國天下”思想的教育意蘊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永葆理論創新的根本路徑,“兩個結合”奠定了我們黨在新征程繼續推進理論創新的文化根基,為教育強國建設開拓了宏闊的思想文化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文明傳承,教育思想富集,其中,“家國天下”思想匯聚眾家之長,以家為起點外推形成國家、天下的秩序結構,天下的政治秩序與宗法的家族秩序是同構關系,構建了中國社會的基本倫理、綱常規范、政治秩序和話語表征。

“家國天下”思想的文化意涵。早在西周時期,“家國天下”秩序雛形即已出現,常感于商王朝之滅亡,西周統治者砥礪自我做到“敬德”和“保民”,以求“天命常在”。為此,以宗室血脈為根基,西周建立了以周天子為中心,以宗親分封而立的政治秩序,這個政治共同體的秩序基礎便是“禮”,是為以禮治天下。正是通過這種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統治網,西周實現了真實意義上的“家國一體”。[2]生逢風云激蕩的春秋亂世,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以恢復正常政治秩序,其政治理想亦蘊含著以“禮”約束統治者、以德治天下的思想主張,孔子心中的“天下”不僅是時空范疇的外于人的存在,更是一種寄托了道德責任的文化空間,所謂“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對于“家國天下”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豐富發展。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與孔子的民本思想一致,孟子對于“家國天下”的希冀也重點放在了民“身”的教化之上。因此,孟子追求的“王天下”就是君主以“仁德”治理天下,家以“孝悌”而齊,民心歸順,天下承平。刑義田先生認為,天下的同心圓結構與周代封建的親親、內外完全一致,親親之義在于“愛有差等”,由親而疏,由內而外,無限可以放大。天下由諸夏和蠻夷組成,中國在中心,可以推廣到每一個角落,王者無外,進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3]秦漢大一統帝國出現后,“家國天下”思想在儒家思想法律化進程中成為一種事實上的政治共同體組織方式,貫穿了從生民個體(身)、家族、國家到天下的主體,由天理、國法、家規、綱常等,不僅文明得以傳承,帝國王朝得以確立,家族和生民也可以走向政治中樞并找到人生價值,個體(身)的價值在集體主義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組織基礎上實現超越,成為獨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文明格局。

從中華文化的本源和特質分析,“家國天下”的思想主張和政治實踐體現了“合于一”的思想傾向,即“把世界看成一個完整的政治存在去治理,而天下體系就是世界制度”[4]。這種“和合”的思想主張體現了中國先人對“天下”的整體性和內在演化規律的認知,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對于“天下”內部地域差異和“人心”之不同,無論道家還是儒家都采取了更為平和的態度去對待,不作“華夷之辨”,論“道與非道”“君子之道”,更為明確地將道德修為作為衡量文明之標準,至此教育教化之作用就與文明自然連接起來,這個連接的紐帶則是無論“華”和“夷”都具備的“家”和“國”,為“身”的教化修習提供了踐行路徑。所以,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思想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不似西方社會中的身份秩序和“一神教”信仰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從“家國天下”思想的外延來看,其與“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和“天人合一”思想都有密切聯系,“公”的內涵由與“私”相對走向了“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共同構成了具有中華文明特質的思想體系。在“道”、“仁”和“君子”等觀念的普適性基礎之上,儒家、道家進而提出“人人為公”可建立“大同世界”,“順其自然”可通達“天人合一”等一系列思想認識,代表了中國先人對人間世界、人與天地萬物“和合共生”的樸素認識。

“家國天下”思想的教育價值。從現代文明的核心制度設計去反觀,我們亦能發現“家國天下”思想和教化實踐以個體的“身”為出發點,將之置于家、國和天下的連續文化空間內,促進個體生命走向家、國、天下,為個體的“身”賦予了更大的使命(此時“使命”更便于被理解為“使之為命”),從而提升了個體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境界,避免了人的“無意義”感,這種教育教化價值同樣具有歷史的穿透性,可以照進現代社會。一方面是“錨定價值”,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序列出發,超越個體本位的“精致利己”,兼顧個體發展與社會進步,將個體放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定位個體價值,拓展個體(身)的價值覆蓋,破除教育過度功利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留下追問”,從“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序列中再出發,即當代中國已經處于近代以來幾十年和平發展、經濟實力明顯提升的最好歷史時期,青年有良好成長成才環境,應該不斷追問“修身”的初心,激發青年主體性和主動性,拒絕“佛系”、“躺平”和“擺爛”等消極心態。因此,“家國天下”思想放在當代具體時空條件下,“錨定價值”與“留下追問”可以更好地解決教育的價值性和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等核心矛盾問題。

從教育強國建設的外部性分析,主要問題是教育對外開放和教育國際合作,“家國天下”思想體系同樣可以給予有益的思想啟迪。一方面是“促生和合”,“天下大同”思想賦予了中國教育自古以來的一種面向人類道德教化的普適品格,“家國天下”思想內在的“和合”品格面對文化差異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豁然情懷,并賦予“和”的價值追求和“合”的方式途徑,能夠解決教育對外開放過程中的心態建設和目標構建的問題,促進對外開放、吸收國際經驗和開展國際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是“蘊化共生”,“天人合一”則從根本上要求對人的教育教化最后要與人生存環境的大自然和諧統一,與教育強國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高度統一,即教育強國培養人才支撐的高質量發展必然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要求,這將教育和傳統智識提升為全人類的共同關切和集體利益,聚焦全球治理過程中的共同挑戰與人類面臨的普遍生存危機和發展困境,促進教育在全球治理中的效能發揮,以及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與世界各國和各領域協同合作,攜手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真正發揮教育強國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基礎工程”作用,這也將為處于“十字路口”的人類提供團結協作的指引,更好地面對跨學科學習、跨地域流動、跨文化交際、跨行業就業、跨部門協同,克服全球治理中的信任危機。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應發揮“家國天下”思想的時代價值

查爾斯·泰勒在其代表作《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中提出,從傳統社會到近代社會的歷史轉型過程之中,發生過一場“大脫嵌”(great disembedding)(有先前李尚遠譯本翻譯為“大脫嵌”,林曼紅翻譯為“偉大的抽離”,筆者認為此處使用“大脫嵌”似乎更好些,亦可更好對應“再嵌入”)的軸心革命。[5]個體從“雙重神圣秩序”中解脫出來,在民族國家和公民社會的框架中實現“再嵌入”。如果將后發現代化國家開啟的現代化道路一同放入視野進行考察,我們會發現,自全球化進程開啟以來,現代社會的身份認同主要包括三個主要機制:“民族國家——公民”認同機制(認同機制Ⅰ)、“文明傳統——國民”認同機制(認同機制Ⅱ)、“全球化——全球公民”認同機制(認同機制Ⅲ),這三種認同機制不總是融洽共生的關系,存在著彼此擠壓與消解。在“認同機制Ⅰ”下,身份認同主要是個體作為公民身份在民族國家的政治框架內,通過公民權利與國家互動進而構建一種公民身份,主要通過“權利和自由”獲得“理性自我”的認同;在“認同機制Ⅱ”內,國家不再是民族為基礎的政治組織,而更多的是文化傳統,表現為一種文明,身份認同主要是個體將自己作為何種文化意義上的人,傳承的是何種文化來獲得“價值自我”的認同;在“認同機制Ⅲ”內,資本、技術、信息尤其是人作為“人力資源”的全球流動,沖擊了國家邊界,也打破了文化傳承的模式,塑造了一種無邊際的全球商業區劃,也帶來了類似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創新創業等全球議題,個體主要在參與全球性議題包括工作和學習機會全球流動中獲得“工具自我”的認同。當然,三種身份認同機制協調發揮作用,“三個自我”自洽是一種理想狀態,但現實中往往是“價值自我”的流失,和“理性自我”萎縮,一種純粹自我中心主義的“工具自我”大行其道,精致利己成為個體的唯一生存之道。

對于中國而言,許紀霖先生認為,中國的“大脫嵌”發生于清末民初,自我擺脫了家國天下的共同體框架,成為獨立的個人。[6]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無疑是中國人獲得連續的生命意義的“再嵌”過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教育強國建設,構建符合中國文化習慣的認同機制,煥發“認同機制Ⅱ”深厚的社會基礎,加強和鞏固“認同機制Ⅰ”更好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并創造性建構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和對外開放的“認同機制Ⅲ”,其本質是中國現代社會“原子式”個體在傳統文化資源基礎上、面向民族復興、面向世界的再次嵌入新時代“家國天下”體系的歷史過程,這其中留給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課題包括“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應該創造什么樣的智識資源”、“教育強國培養新青年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時代風貌、怎樣傳承文化”,以及“教育強國建設如何彰顯新時代中國的胸懷天下精神、聯通世界”等。

“家國天下”思想蘊含的“錨定價值、留下追問、促生和合、蘊化共生”教育意蘊,對個體(身)的價值做了“家國”空間拓展,對“天下”的價值做了“公共”屬性設定,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內涵高度契合,教育的使命是教學生懂得人類的多樣性,同時還要教會他們認識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間具有相似性并且是互相依存的。[7]在其另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將“教育和知識”界定為“全球共同利益”,意為知識的創造及其獲取、認證和使用是所有人的事,是社會集體努力的一部分。[8]以“共同利益”凝聚全球教育合作和知識創造,是在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和世界文明多樣性條件下教育國際合作的自然反映,來自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則可以為其倫理基礎和道德追求提供體系化、實踐化的有益思考。因此,“家國天下”思想等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巨大的教育價值,有助于破解教育強國建設面臨的時代課題。我們應該從全局視角和戰略高度認真審視,促進其進入公共教育領域,為青年學生建構自洽和諧的“自我認同”提供認知前提和智識基礎,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文化動能。

促進教育強國建設,破解立德樹人的核心課題。近代以來的世界強國崛起史都可以看作是一部教育發展史,教育不僅提供了國家崛起和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支撐,還極大地推動了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歸根結底,還是教育造就了現代意義上“人”。新時代教育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初心使命,必須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多維聯動中,回答和解決好這一根本問題和核心課題。[9]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這是一場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實踐,承載了人才、科技、文化等多重使命,從文明賡續的歷史視角賦予了教育強國建設振興文運和綿延國運的宏圖立意。因此,我們培養的“人”不僅是支撐強國建設的優秀人才,還是具有“中國心”和“中華魂”的文明傳人。“家國天下”思想在個體(身)和天下兩端實現了雙向拓展,其承載的道德標準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個體(身)”與“天下”的兩端互動也高度契合“胸懷天下”和“面向世界”的教育對外開放要求,整合了“立德”的文化空間和社會承載,進一步拓展了中國人在現代文明建設中的精神空間和心靈歸屬。

促進教育強國建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智識資源。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不僅漸次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也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10]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表明,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都出現過科技與傳統文明要素結合進而突破傳統社會發展瓶頸的歷史現象。傳統文明中的優秀元素非但不是現代化的羈絆,相反還是現代文明生發的深厚根基,是培育民族精神,打破“現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寶貴智識資源。“家國天下”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淵源富集百家之長,秦漢以降又與國家社會組織形態凝結一體,深刻影響仕人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也塑造了中華文化和藝術創造的永恒主題,最能打動中華兒女的情感和認同。所以,推動“家國天下”思想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必將帶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進入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過程,極大豐富教育資源和智識圖景,從認知和情感層面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演進和文明特征,理解“天下大同”和“天人合一”的歷史必然性和人類命運選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播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種子”。

促進教育強國建設,更好地培養青年一代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數字技術的“日行千里”,加速了“后喻文化”時代的降臨。青年群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顯著地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未來走向。體現在教育領域中,青年學生不僅要求教育強國建設帶來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青年學生日益凸顯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也在內塑教育強國建設的功能分配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方式,青年人才本身就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最大“輸出”。因此,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在教育活動中給予青年學生什么內容,讓他們以什么方式和智識資源去適應社會和建設國家,“家國天下”思想等優秀傳統文化不應缺席。“修身”是“家國天下”思想的邏輯先在和行動起點,是將道德品質修養置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的個體(身)的準備,其認同結構亦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是自我價值又拓展為更大文化空間,可以引導青年一代更好地思考“我是誰”的根本追問,進而對創造一個什么樣的“家、國、天下”作出青年一代的時代回答,樹立主體性,激發主動性。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強國建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傳承不僅關乎青年教育的“中國底色”,還是關乎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11]我們要培養的青年自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國青年”。放在中國走向現代化近二百年的歷程中來看,其意義似不亞于廢除科舉、建立新學。

促進教育強國建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文明交流互鑒。當今世界競爭趨于白熱化,科技和文化更是競爭前沿,各大國和區域組織不僅搶占數字科技制高點,而且加強國際話語權爭奪,著力構建基于自身文化的國際傳播體系,通過教育經濟擴大各自高等教育影響力,推出各種吸引留學和移民的人才引進政策。因此,我國要實現到2035年在諸多領域形成人才競爭比較優勢的宏偉目標,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培養造就一批善于研究中國問題和善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人才,[12]離不開獨具中國特色的“家國天下”思想等傳統文化浸潤。一方面,通過國際傳播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和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能夠讓國際社會更多了解中國人“家國天下”思想的前世今生,通過深入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消解國際輿論的誤讀和偏見;另一方面,在國際傳播和人文交流中不斷加強互學互鑒,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借鑒世界教育強國的成功經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吸引各國青年來華留學,打造“留學中國”品牌。[13]在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鑒過程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至關重要,“家國天下”思想能夠代表中國人的諸多思想要素,能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提供文化共識,凝聚國際研究力量共同書寫破解“時代之問”的大文章。

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構建“家國天下”價值體系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建設教育強國無疑是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的核心環節,在經濟增值和知識生產創新日益協同分工的條件下,每個經濟體都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找準全球價值鏈上的定位,打破縱向身份認同的橫向分工又會引起作為文化主體的國家的關注,而這些都指向了復興民族傳統文化、凝聚身份認同資源的國家文化建設,教育在知識傳授和文化傳承中必將扮演關鍵角色,放眼全球各主要國家的舉措做法,莫不如是。因此,為切實推動“家國天下”等傳統思想資源充分運用在教育強國建設領域,就需要拓展視野,勇于破立,從文脈和國脈的歷史高度把握創造性轉化的戰略方向和具體的落地舉措,構建有效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家國天下”價值體系。

建設傳統文化教育轉化制度保障,提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教育支撐。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本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傳統性顯得尤為重要。建設傳統文化教育轉化制度,可以使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學生的需求,還可以為國際學生提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理解。從宏觀層面,堅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進一步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理論創新,為教育強國戰略創造性轉化“家國天下”等思想資源指引方向;加快制定國家層面文化傳承法律規范,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的相關內容,為傳統思想文化資源進入公共教育體系提供法律依據。從微觀層面,加快學校傳承傳統思想資源的制度設計,加快教學方法創新,提升教師傳統文化水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形成既繼承傳統又面向未來的教育內容,尤其是要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弘揚“家國天下”理念,傳承和培養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自覺踐行家國情懷,將愛國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

強化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家國天下”價值體系的育人基礎。教育強國建設是國家戰略,需要各領域協同建設,離不開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這也是新時代大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弘揚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傳統“家國天下”體系是國家、社會、家族家庭和個體都參與的“全員工程”,其內在一致貫通的價值體系恰是教育強國建設與其他領域協同的價值統領,是促進青年一代“再嵌入”的教育機制基礎。因此,必須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主體參與的育人體系,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為主要組成部分,形成緊密銜接、互為補充的育人機制。一方面,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礎地位。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社會的場所,也是塑造其價值觀和情感認同的重要環境,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中居于基礎地位,要通過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加快家庭教育支持體系建設,各級政府和婦女兒童機構要更多地賦能家庭教育,加強家長培訓,讓家長能夠更好地履行育人責任。另一方面,加強對社會教育的支持。社會是學生接觸多元化價值觀和文化的重要場所,政府和學校應該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尤其是可將國企開展社會教育和社會服務納入企業黨建的重要考核內容,督促其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要盡快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溝通渠道和評價體系,加強育人“三方”的主體互動和外部監督促進。

善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創建“家國天下”價值體系的教育“元宇宙”。“家國天下”體系的近代解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在經歷了“失域”之后,“家國天下”內在精神也隨之喪失社會結構基礎。新時代,我們煥發“家國天下”優秀文化內核,需要為之構建承載空間,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逐漸成熟為此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塑造了人類社會以往不曾存在的“虛擬現實”,美國、日本、歐洲、韓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先后布局具有自身特色的“元宇宙”。我國在“元宇宙”建設方面具有政策支持、市場資源和產業規模等優勢,在教育應用和文旅融合等領域已經有了大量實踐。創建“家國天下”價值體系的“元宇宙”,一方面,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整體布局。目前,國內傳統文化和教育領域“元宇宙”建設在各地開花,但是服務教育領域內文化傳承的數字化系統工程建設還是空白,可以考慮在“慕課”和“智慧樹”等數字化教育資源基礎上,借助文化傳承和古籍保護等文化領域系統工程,加快推進“家國天下”古典思想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打造人工智能和沉浸式業態深度融合新格局。另一方面,推動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學習評價、團隊合作和實習實踐的“數字遷徙”,學校、社會和家庭等教育主體入住“元宇宙”,開展數字教育協同,實現人工智能時代中的“家國天下”體系的數字“歸域”,與現實世界中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聯動構建“家國天下”虛實相生的育人平臺。

激發青年家國情懷的內生性,培養“家國天下”價值體系的主體自覺。當前,一些青年存在的“佛系”、“躺平”和“擺爛”等消極生活態度就是在原有社會機制“脫嵌”后,新體系“再嵌入”尚未完成的過渡性現象。為此,必須加強培育青年家國情懷,從激發內生性和主動性著手,啟發青年的主體自覺。自我決定理論認為,自主需要是一種自我決定的心理需要,往往伴隨著一種積極的體驗和自由感。[14]一方面,我們應該豐富家國情懷的內在價值,塑造青年的道德品行和社會責任感。在育人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家庭對青少年道德品質的涵養,激發年輕一代的仁愛之心,深入挖掘歷史上“家國天下”的鮮活案例和代表人物,從小培育青少年對家國的熱愛和自豪感、敬畏心。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作用下,通過引導青年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親身體驗到參與社會建設過程中的“被需要”感,激發他們參與勞動教育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要面向未來世界發展和人類整體命運,培養新時代青年文明傳承的自覺性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責任感,引領中國青年積極主動開展國際青年人文交流,鑄造“動機-元認知-認知”三維合一的認知體系和素能體系,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貢獻青春力量。

拓展多元包容的教育開放新格局,塑造“三個共同體”協同建設的空間秩序。費孝通先生晚年面對新世紀全球性挑戰,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命題出發,深入觀察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變遷和文明共處等問題,深刻總結出儒家“中和位育”思想代表了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指引了文化的自我認知、相互理解、相互寬容、世界多元文化共生進而達到“天下大同”的實踐路徑,具體落實為建立經濟秩序觀、政治秩序觀和道義秩序觀,這是“家國天下”思想的精神體現,對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重大理論命題內涵具有重要啟示。正如費孝通先生指出,“多元一體”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總結,也是對中國社會科學的總結。而且今天我們發現,這亦可作為中國給世界的思想貢獻,教育在其中首當其責,是塑造道義秩序觀的重要機制,是擴大對外開放、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家國天下”思想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一體”理念,不僅印證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歷史實踐,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核心理念,為中國、世界和自然連續空間提供了統一的倫理基礎,而非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文明等級論”和“征服自然論”,更破除了那種充滿地域偏見的“他者視野”。新征程上,我們應該在自立自主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優質教育資源在自貿區和海南自貿港落地,在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和基礎科學等領域加強中外教育合作,探索中外教育、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社區,集農業科技、智能制造、文化創意與教育合作于一體,為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方案”。

注釋

[1]《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人民日報》,2023年5月30日,第1版。

[2]陳沫、劉鴻鶴:《從古代家國天下觀到新時期世界新秩序——兼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年第5期。

[3]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和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98、109頁。

[4]趙汀陽:《天下體系的現代啟示》,《文化縱橫》,2010年第3期。

[5]查爾斯·泰勒:《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林曼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43~59頁。

[6]許紀霖:《家國天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頁。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含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年,第56頁。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3頁。

[9]楊曉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目標》,《教育研究》,2023年第6期。

[10]《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

[11]《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人民日報》,2023年5月30日,第1版。

[12]周洪宇:《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紅旗文稿》,2023年第5期。

[13]馬曉強、崔吉芳等:《建設教育強國:世界中的中國》,《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14]方慧、何斌等:《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自主需要對內在動機影響的研究述評》,《社會工作與管理》,2018年第3期。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 Review of "Family, Nation, and the World"

Wang Yuhang

Abstract: To accelerate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stablish cultural subjectivity. The concept of "family, nation, and the world" is a representa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constructs the basic ethics, norms, political order, 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t expands the value of individuals in the "family, nation, and the world" space, and sets the "public" attribute of the "world" value.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of "anchoring value, leaving questions, promoting harmony, and embodying symbiosis" have strong inspiration for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e should promote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digital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stimulation of youth subjectivity, and expansion of education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providing a new mechanism for identity recognition for new youth in the new era, and shining the era value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inheriting civilization.

Keywords: "family, nation, and the world",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責任編輯:肖晗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 |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噜噜狠狠在爱丁香 | 美女黄色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色婷婷婷婷| 激情六月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视频精品 |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 每日更新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伊 |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 91无毒不卡| 手机在线成人精品视频网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 在线播影院理论片 | 国产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99 | 美女扒开下面无遮挡免费视频 | 爱婷婷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色视频 | 在线播放国产视频 | 人人干人人看 | 精品久久久影院 | 欧美一级做 | 国产91观看 | www.五月婷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久久青草社区 | 日本一本色道 | 性欧美4k高清精品 | 4hu四虎永久免在线视 | 在线色影院 | 国产三级毛片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 91国语对白 | 狠狠干2021| 最新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国产日韩91 | 精新精新国产自在现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