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媒體對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已經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并且正以更多新理念、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同時,人類在網絡空間也日益面臨發展和安全方面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攜手共同應對。只有以堅決的態度、嚴格的要求、有力的舉措,扎緊網絡治理的“籬笆”,共同推動互聯網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新媒體 信息安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新媒體對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已經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并且正以更多新理念、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同時,人類在網絡空間也日益面臨發展和安全方面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攜手共同應對。
新媒體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創新,電子商務以其便捷性和時效性重塑著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經營方式,并且不斷豐富和變革人們的就業方式和勞動方式,逐漸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增長點和拓展市場新領域的生力軍。其中,直播經濟尤為引人注目。作為內容生產傳播機構的直播方不僅是產品的推介角色,更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強化了用戶關系,用戶通過直播提高了對不同產品的認知度,使個人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這一消費模式拉近了買賣雙方的距離,消除了許多無形的消費壁壘,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具性價比的產品,也為賣家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迭代升級,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直播經濟仍大有可為。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直播經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直播間售假問題屢屢引發關注,一些主播頻頻陷入售假爭議。消除行業亂象、推動新業態健康發展,離不開更加有效的監管,從業者也應守好底線、加強自律,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產品和體驗。
當前,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已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民生福祉的新引擎。當下,數據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為生產要素,新一代數字技術是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帶動力最強的科技領域,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到出臺《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再到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頂層設計日趨完善,數字經濟發展蹄疾步穩。只有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不斷走深走實,才能不斷催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新技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新媒體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孕育和積淀,其內核經過時間的檢驗歷久彌新,應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賦予其符合當代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形態,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當然,守正不是守舊,更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而是需要與創新相結合。事實上,只有在創新基礎上守正,才能與時代同發展、共進步;只有在守正基礎上創新,才不會偏離方向。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固守正,才能更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守正創新,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觀念的傳承和弘揚,也是推進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新媒體為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充分發掘其中的當代價值提供了更多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根據時代變遷有效闡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我們要積極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搭乘新媒體的快車,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采用互聯網創新方式,滿足當下人們數字化生存的需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新媒體面臨的信息安全挑戰
新媒體技術帶來信息溝通上的實時性,壓縮了時空距離,使人們的交往更加不受地域限制。它不僅呈現出跨時空、全息化、非線性的世界圖景,而且還使這一圖景的接受者具有充分的主動選擇性。新媒體所構建的世界是以主客體互動的形式而存在的:一方面,現實社會與網絡空間形成客觀的海量信息;另一方面,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特定需求及偏好,通過搜索、過濾、選擇等方式創建一個屬于個體的“世界”。當然,新媒體所具有的“時空壓縮”“時空分延”等特征,往往也給人造成時空分裂、現實倒置的緊張感;時間的碎片化容易使人無法集中精力;信息定制化、選擇性使人越來越局限于自己的興趣和圈子……這些都是新媒體帶來的考驗。
此外,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和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許多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力,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面對網絡輿論格局的深刻變化,尤其需要保持定力。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應對能力。屬于學術問題的,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積極加以引導;屬于思想認識問題的,要溫和寬容、團結轉化;屬于政治問題的,就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監管,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堅決抵制和防范各種錯誤思潮的滲透和侵襲,努力打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生態。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互聯網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必須深刻認識到,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也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新征程上,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引導,防范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提高網絡綜合治理效能,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統籌發展與安全,實施網絡安全重大戰略和任務,構建大網絡安全工作格局,筑牢國家網絡安全屏障。堅持創新驅動、自立自強、賦能發展、普惠公平,攻克短板不足,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加強網絡立法執法司法普法,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深化網信領域國際交流與務實合作。堅持黨管互聯網,加強黨對網信工作的全面領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支撐。
科學管理和引導新媒體健康發展
新媒體是一種以當代信息科技和數字技術為支撐的信息工具,然而,由于掌握和運用新媒體的受眾是具有不同利益訴求的個人和群體,新媒體的信息內容良莠不齊。因此,為了使新媒體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渠道,成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成為引導網上輿論、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重要陣地,成為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必須切實保障新媒體的健康發展。
其一,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傳統領域國家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隨著數字化、移動化的深入,國際間網絡連接頻次增加、流動方式更便捷,因此,應促進網絡安全問題的全球共同商討和合作。我國倡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正是基于開放合作的態度,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順應數字化趨勢,呼吁世界各國在數據安全、信息保護、跨境流動等領域坦誠交流,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開放包容、安全穩定、富有生機活力的網絡空間。
其二,加大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區塊鏈等前沿信息技術在媒體傳播領域的研究應用,切實保障個人信息與國家數據安全。注重研究算法的中介作用,發揮算法治理在數字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注重合理有序進行版權開發與保護,注重數字普惠和數字公平,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
其三,不斷增強文化產品的創作活力,實現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和管理機制創新“三位一體”,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應持續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其四,“互聯網+”持續推動傳統經濟形態的演變,并在創新驅動的作用下加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傳媒產業應積極推進數字化改造,在轉型升級發展的同時不斷細化內容,構建體系化、科學化的媒體融合范式。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嚴厲打擊網絡詐騙、網絡犯罪等非法行為,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提高我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作者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美]尼古拉·利貝拉蒂著、陳小夏譯:《ChatGPT:來自技術哲學的解讀》,《上海文化》,2023年第6期。
②韓普:《新媒體的數字化陷阱及其內在悖論》,《河北學刊》,2022年第4期。
③馮華:《直播電商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治理對策》,《人民論壇》,2023年第6期。
④徐康寧:《世界數字經濟的發展格局與基本趨勢》,《人民論壇》,2023年第6期。
責編/靳佳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