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工作,高度關注欠發達地區的跨越發展,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能否實現更好發展,不僅關系到欠發達地區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關系到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成效和人民福祉,關系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事業進程。可以說,沒有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如何激活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后發優勢、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是推進高質量發展亟須回答的實踐課題。
一
推動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現趕超發展具有現實必要性。歷史上,我國存在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的空間分離與非對稱現象,一些生態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地區往往成為欠發達地區。在區域分布上,欠發達地區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區以及邊遠山區,尤其是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一半以上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這些地區普遍需要同時實現生態保護、發展經濟和保障民生等多重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運用地域和政策優勢實現優先發展和快速積累,中西部的生態優勢地區則承擔了生態保護的機會成本,現實中還面臨人口外流等壓力,導致發展相對緩慢,成為欠發達地區。其中,不少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動力不強、發展方向不明,特別是在發展初期,僅僅依靠自身的資源、力量和手段,難以挖掘出長期發展的潛力,也就難以實現后發追趕。新時代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大力推動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現現代化,盡快通過區域間的協作發展和對口幫扶機制,幫助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推動縣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實現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具有理論可行性。欠發達地區能夠跨越傳統工業化道路“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依靠后發優勢實現綠色發展。欠發達地區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先富幫扶帶動后富的機會,超越“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的一般發展邏輯,依托生態優勢直接實現后發發展,加快走上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們的經濟發展始終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決定了我們能夠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作用,引導市場主體投資方向,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以綠色發展為主要抓手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從根本上避免城鄉二元對立和生態系統危機。
二
欠發達地區有著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實現路徑看,推動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壯大,需充分發揮“五大優勢”。
發揮體制優勢,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領導。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發展,應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強化目標導向,發揮體制優勢,保持發展定力,因地制宜挖掘地區優勢、制定發展戰略,在發展戰略這一藍圖的總體指導下,以釘釘子的精神接續奮斗,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
激活資源優勢,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是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在開發模式上過度依賴初級自然資源的簡單開發,在制度上又不能實現自然資源的資產化,就難以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形成產業競爭力。欠發達地區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統籌自然資源要素,以優勢資源就地高效轉化利用為發展主線,推進主導產業延鏈集群、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和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實現由“資源產出地”向“產業崛起地”的轉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立足區位優勢,深度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追求協調發展,通過先富帶后富實現區域共同富,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趕超發展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提出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從東部到中部、西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欠發達地區應從國家和省市發展大局中把握縣域經濟的戰略定位,明晰主攻方向和發力重點,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源和增長極。
鞏固生態優勢,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隨著生態產品的稀缺性日益顯著,以及現代信息、物流、金融等技術成熟應用帶來的交易費用進一步降低,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生態價值日益彰顯,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成本不斷降低。為此,欠發達地區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思維和市場思維,充分吸收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網絡經濟的發展成果,通過信息技術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突破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的傳統模式,發展并拓展經濟新模式,增加生態產品的個性化供給,構筑當地的生態資源競爭優勢,實現生態資源價值的充分轉化,發展“綠色經濟”“美麗經濟”等具有縣域特色的“生態+”產業,形成立足獨特生態資源、實現特色創新發展的后發優勢。
弘揚文化優勢,培育文化經濟新業態。不少欠發達地區同時也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具有內涵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推動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優勢。欠發達地區應深入挖掘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基層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新動力,形成眾志成城、勇于拼搏、團結奮進的干事創業氛圍。充分發展縣域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如紅色文化教育、民族節慶活動、非遺工坊手工藝體驗活動等,將文化優勢與生態優勢深度融合,形成文旅融合發展的經濟增長點,以文興業,推動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交融共生,以文化經濟新業態打造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作者:李佩潔、胡林瑤,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