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工作,開創性地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等一系列重要論斷,為科普事業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
我國科普事業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一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升。隨著科普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由2001年的1.44%上升到2022年的12.93%,已經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我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基礎。
二是科普法治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普法及其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形成相對完整的“國家—部門—地方”科普法規政策體系。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6個副省級城市制定修訂科普條例或實施辦法。科普法修訂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立法計劃,將進一步強化法律保障。
三是科普政策供給持續發力顯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對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進行戰略部署。《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等陸續出臺,在實踐中探索出“黨的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開放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模式,為科普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四是科普事業發展保障有力。科普經費投入穩步增長,2022年全國共籌集科普工作經費191億元,比2021年增長1.02%。科普專兼職人員隊伍發展壯大,2022年達到199.67萬人。科普設施和資源不斷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持續推進,2022年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683個,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4.87萬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16.69萬個,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持續發力。科普信息化程度不斷加強,“科普中國”總用戶達5197.5萬。
五是科普活動影響力廣泛。基層科普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科普活動日益豐富。全國科普日舉辦20屆,累計組織各類科普活動57萬項,輻射公眾達32.7億人次;全國科技活動周累計輻射超過20億人次。“天宮課堂”等品牌活動更是將科普推向了新的高度,激發了全社會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六是科普國際合作交流蓬勃發展。當前,我國已與29個國家的科技組織發起推進籌建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流動科技館在周邊國家開展巡展,“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品牌效應彰顯。科技部等部門也成功舉辦5屆“一帶一路”國際科普交流研討會,促進了國際間科普合作交流。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不斷邁出重大步伐,科普的內涵、理念、手段和機制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科普事業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提升發展質量。部分地區和領域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兩翼同等重要”在行動上落實不夠有力;大科普工作理念還未得到充分體現,實施大科普戰略、協同推進大科普格局的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有待完善;優質科普內容有效供給不足、傳播手段單一、服務能力不高;激勵科技工作者當好“發球員”、做好“元科普”的機制有待加強;社區、農村科普基礎設施規模不足,基層科普服務能力偏弱等問題仍然存在。
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兩翼同等重要”制度安排真正落地。加快科普法修訂,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推動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建設考核納入黨委、政府考核。加強社會化協同,推動“大科普”理念轉化為大科普實踐。強化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提高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二是激勵專家發力,為科技工作者建功科普搭建平臺。強化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激勵引導高水平科學家、科技工作者與專業轉化團隊合作創作傳播優質科普資源,建強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科普中國、健康中國等國家科普平臺,發揮科普在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以科學、權威、精準、及時、有效、立體的高質量科普服務人民。三是加強前沿科普,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干部能力培訓,引導領導干部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義和關鍵所在,學會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擔當作為、善作善為。四是加強科普合作,貢獻中國力量。加快成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推進國際科普交流合作,加強重點領域科普交流,推進國際科學素質標準建設,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圍繞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文化、媒體等領域的科技人文交流,持續實施科學素質交流合作項目,推動文明互鑒、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