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毛澤東進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把積貧積弱的傳統農業大國引入現代化的軌道,既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創造了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政治條件,也為現代化在中國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礎、擘畫了藍圖。毛澤東由此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
指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驚醒了國人:中國必須盡快實現近代化(即現代化),否則永遠擺脫不了落后挨打的命運。那么,如何才能在一個農業文明的廢墟上點燃現代化的火種?中國各派別努力從武器、技術、思想、政體等層面效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繼以失敗告終。
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與中國的特殊國情,使毛澤東逐漸認識到,西方現代化的理念與模式并不能給中國帶來發展前途。為什么學習西方的路走不通、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澤東也清醒地看到資本主義內在的矛盾性和物化立場的偽文明性。早在1917年他就說過,東方思想均不切于實際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盡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也”。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迷茫的中國人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毛澤東在紛然雜陳的外來思潮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鑒別,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認定中國的出路只能是社會主義。
毛澤東深刻分析中國的特殊國情。鑒于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落后分散的小農經濟、小生產及其社會影響根深蒂固,又遭受著西方列強侵略和壓迫的狀況,他認為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構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框架,并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業國家民主革命勝利后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從而確定了社會主義的方向和路徑,使中國的現代化由空想開始變為現實。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成功走出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奠定中國現代化的制度和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過去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和連年的戰爭破壞,經濟基礎、技術基礎和人才力量非常薄弱。當時,現代工業不到國民經濟的10%,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肩負起帶領人民進行工業化、現代化建設、趕超先進國家的歷史任務。
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必須從重工業建設開始。但是,“如果不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的農業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而聽其自流,那么它們就不但不能認真地支持社會主義工業的發展,而且必然會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事業發生種種矛盾”。毛澤東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比舊時代生產關系更能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社會主義是較快實現工業化的發展道路。1953年,他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為主要內容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從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和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現代化事業大踏步前進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
在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始終強調,“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決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1953年,在醞釀“共同富裕”概念時,他明確提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1957年,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形勢,他毫不動搖地宣告:“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點,甚至連國外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了。”毛澤東認為,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優秀成果,但是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根據中國需要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必須“洋為中用”,堅決反對“全盤西化”。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改革開放前盡管出現過曲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速發展。據統計,1952—1978年間,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6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1.3%。工業產值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由1952年的19.5%上升為1978年的46.8%。煤炭、化肥、天然氣、原油開采、汽車、飛機、導彈、坦克等工業部門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迅速發展,很多產品和設備基本上實現了自給。“兩彈一星”等現代化國防尖端技術的掌握,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強后盾。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蓬勃發展。1949—1978年間,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由80%下降到25%,國民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毛澤東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為之后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探索適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關于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模式,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由于缺乏經驗,只能將目光投向現代化的先進國家。毛澤東在深思熟慮后,作出全面學習蘇聯經驗的決定。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后,制定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并在蘇聯協助下編制和實施“一五”計劃。這些舉措的推進,大幅度提高了我國整體工業水平。
盡管蘇聯模式呈現出很大的優越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暴露了諸多問題,毛澤東開始考慮“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蘇聯的拐杖”,希望“自己根據中國的國情,建設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6年,蘇共二十大對蘇聯體制弊端進行了披露,這令毛澤東更加堅定必須揚棄蘇聯模式,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1956年、1957年,毛澤東先后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成為他超越蘇聯模式、探索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標志性成果。毛澤東從中國農業占比居多的經濟結構出發,為統籌協調農輕重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確立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指導”的方針,以及按農、輕、重次序協調發展戰略。他還特別強調,“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獨立自主從此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毛澤東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形成規律性認識,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擘畫了發展藍圖。從1949年到1954年,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逐步提出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設想。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說:“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底1960年初,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在上述三個現代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防現代化,首次較完整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內容。根據毛澤東的戰略設想,周恩來1964年底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歷史任務,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從此,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標。這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安排,雖然在實踐中受到過干擾,但是總體上得到了落實,為此后黨與時俱進地制定現代化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參考與經驗啟示。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二級巡視員、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