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強調了“城市更新”這一概念,提出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升為國家戰略。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為新時代我國城市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對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新時代新階段城市更新的內涵要求
一是彰顯人本價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構人文城市。一方面,推進城市更新須確保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的需要、人的福祉、人的發展置于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實施城市更新須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要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城市更新要創新治理,讓人民群眾更多參與進來,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眾參與機制。
二是彰顯生態價值,以綠色發展理念建構綠色城市。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把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放在了城市更新的突出位置,提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生態涵養,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城市更新必須踐行綠色生態理念,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城市生產方式及建設運營模式。
三是彰顯公平正義,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建構人民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強調,城市更新鼓勵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優先用于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防災安全設施、公共綠地、公共活動場地等,拓展共享辦公、公共教室、公共食堂等社區服務。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重點就在于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建設人民城市。
四是彰顯安全價值,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建構韌性城市。2022年頒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強調,城市更新要以“推動城市健康宜居安全發展”為指導思想,把“加強公共安全保障,優化應急管理體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等作為重要工作原則。為強化城市安全韌性,依據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了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構建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等多方面維護和加強城市安全的措施。
成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體系框架
成都市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經歷了30年的演變,從點狀試點到連片發展,從大拆大建到“留改建”。成都構建了以行動目標、治理架構、政策體系和更新機制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動體系框架。
明確城市更新的總體目標。成都市將城市更新與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總體要求相結合,明確城市更新總體目標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煥發城市發展活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彰顯城市特色風貌。
構建政府引導、經營主體、商業化邏輯的治理架構。政府充分發揮規劃引領、政策支持、資源配置的作用,鼓勵具有設計、施工、運營資質的專業機構與政府合作,參與策劃規劃設計,保證規劃設計先行,統領建設運營。同時,制定機會清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更新項目。
建立從法規到指引的相對完整政策體系。為了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成都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標準和指引,構建了從宏觀到微觀的政策框架。政策法規層面,制定了《成都市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等。技術標準層面,發布了《成都市公園城市有機更新導則》《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成都市公園社區人居環境營建導則》等文件,逐步形成一套體現新發展理念和公園城市建設理念的技術體系。
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堅持“先體檢,后更新”,建立市級“50+13”基礎體檢、區級“10+20+N”差異化體檢、城市更新單元“五維”詳細體檢三級體檢指標體系,通過體檢查找問題和短板,精準實施城市更新,形成“城市體檢—分析診斷—更新治理—驗收評估”的工作閉環。堅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饋的全周期閉環治理機制,保證規劃設計可實施性、產業人才導入可持續性、體制機制創新性及運營管理前瞻性,實現城市更新的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
成都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創新探索
成都市以建設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引領,以城市更新全國試點為契機,以“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為主線,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探索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片區統籌更新與“繡花式”微更新相結合。一方面,全周期聯動推進,系統性推進片區更新。以成片更新方式謀劃實施重大牽引性工程和重大功能性項目,編制更新規劃和更新單元實施規劃,建立“一個更新片區、一個工作班子、一個實施方案、一個運營主體、一套治理體系”項目推進機制。持續推動了華西壩、省體職院、四圣祠等101個片區更新。另一方面,小規模、漸進式地推動老舊社區“微更新”,提升社區環境品質。整合利用低效用地、“金角銀邊”和社區閑置空間,打造小尺度、多功能的“泛空間”。2021年,成都出臺《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間打造“金角銀邊”三年行動方案》和《成都市“中優”區域城市剩余空間更新規劃設計導則》,將城市中的“邊角余料”規范有序地轉變為“金角銀邊”,提供多元化的公益業態以滿足市民不同需求。
二是傳承歷史記憶與彰顯文化特色相結合。成都高質量推動城市更新,處理好建構歷史文化記憶存留與當代文化彰顯的關系。采取“留改建”的方式,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重視保留歷史文化印記和集體記憶,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此外,活化復興特色街區,形成一系列彰顯天府文化特色的項目,塑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城市風貌特色。成都提出塑造社區美空間,旨在擦亮社區美空間品牌、彰顯天府文化魅力與城市生活美學。青羊區清源社區的園林式美學空間獨具特色——茶園、戲臺、水井、微田園,無一不彰顯濃濃的川西民居風味和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玉林北路社區結合老建筑更新改造,打造了“愛轉角”主題文創街區,打造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區文藝生活空間,通過建設社區美空間,讓整個城市留住成都味兒、守住煙火氣。
三是兼顧生活、生態、生產有機統一賦能城市更新。成都高度重視市民品質化生活需求。聚焦家門口的高品質公共服務提質增效,以彰顯公園城市形態功能、滿足市民品質化生活需求為導向,建成一批社區綜合體,集成社區服務平臺,完善社區生活圈,讓“家門口”的公共服務暢通可達。成都高度重視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的生態價值,打造沉浸式體驗生態空間,推進綠色資源創造休閑運動生活場景。新都區大豐街道高堆社區將原本堆滿建渣、垃圾的閑散用地打造成可食地景公園,將“荒地”轉化為“空間可共享、綠色可感知、街區可漫步、群眾可參與”的多樣化公園城市體驗場景。成都高度重視城市更新的產業發展,著力培育特色產業,推動新經濟、新業態、新場景和新功能發展。錦江區紅砂社區探索出立足于生態價值創造性轉換的“社區產業發展體系”,打造了田園棲居地、美麗宜居公園社區,實現居民增收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局面。武侯區華興街道的梵木Flying國際文創公園,通過“運營+投資”模式培育新業態新消費場景,推進“創意產業+音樂產業+影視動漫”產業生態鏈發展,將文創產業的生產、生活和活動空間相結合,打造文化消費和體驗空間。
四是匯聚多元力量帶動城市更新有序治理。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統籌全局、協調各方、聯動上下、科學高效的城市更新運行機制。“五社聯動”,完善社區多元共治體系。成都市積極探索城市更新與多元共治的有機結合,把社區基層黨組織、社區居民、社區企業、社工力量、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區慈善力量等資源匯聚到城市更新與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既豐富了“五社聯動”的應用場景,也促進了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從“穩事控局”走向“大城善治”。“上下協同”,完善街區多元聯動體系。武侯區玉林東路社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體制,將運營與治理高度融合,通過多方力量的參與,有效實現集體行動,帶動城市更新有序“治理”。(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