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近日,媒體從交通運輸部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獲悉,2023年,長三角地區港口共完成貨物吞吐量70.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1億標準箱,分別占全國的41.5%和38.5%。整體來看,我國港口綜合效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均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港口的高質量發展彰顯著我國在全球國際貿易版圖中的強勁實力,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強大支撐。相關數據顯示,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中國分別占8席和7席。其中,2023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再創新高,連續第14年領跑全世界,實現了4915.8萬標準箱;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第三個年集裝箱量超3500萬箱的港口。
我國高度重視港口建設,積極擴大港口有效投資,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沿海港口泊位大型化趨勢更為明顯。據統計,2022年年末全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21323個,比上年末增加456個。其中,專業化萬噸級及以上泊位1468個,比上年增加41個。港口吞吐量持續快速增長,生產效率穩步提升。2022年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56.85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46.0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96億標準箱,同比增長4.7%。
近年來,全球各大港口大力推動智慧港口建設,數字化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港口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智慧港口建設方面,我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已建和在建規模均居世界領先地位,全國港口和航道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全面提升,作為國際樞紐的沿海港口的智慧化建設進程相對較快,大幅度促進了我國港口效率的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國海事服務的創新進一步推動了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完善智慧海事監管系統,促進海事監管與服務全新變革。《創新海事服務 支持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確提出以長三角海事監管與服務保障一體化為突破口,以全要素水上“大交管”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海事轉型發展,服務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海事服務創新強調大局意識,破除區域壁壘,進一步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了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中國港口具有規模大、效率高等特點,世界排名的領先彰顯著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強勁實力。港口是國際物流活動的主要載體,作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港口發展加快了全球資源的交換,有效地推動著全球經濟發展。港口的建設發展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對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加強全球經貿往來的硬核力量。同時,國際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優良港口的支持。港口發展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更為便捷的物流服務,船舶在港、在泊停時縮短,港口作業效率提升。通過簡化通關手續、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等方式,港口發展為國際貿易提供堅實基礎,有利于實現國際貿易持續性發展。高水平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及自由貿易港建設也為新時代國際貿易發展注入新動能。此外,國際航運業的暢通與否決定了全球經濟產業鏈供應鏈是否穩定高效。我國港口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港口能力韌性的提升,保障了國際貨物物流的暢通,提高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穩定性。
港口建設為我國的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也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強大支撐。作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長三角水路運輸貨物量占全國總量的50%。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如今長三角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為核心,南京、杭州、蘇州等16個港口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發展的港口群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交通運輸部門不斷創新海事服務,消除區域壁壘,降本增效成果顯著,進一步促進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已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港口的高質量發展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國家戰略提供了強大支撐。
當前,我國主要港口運行平穩有序,港口智慧化進程不斷提速,已成為新發展格局下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樞紐。港口發展使得物流循環更加通暢,內外兼修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區域整合促進地區間協同發展。航道“黃金效能”不斷釋放,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力量,為助力貿易強國建設譜寫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