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14億多人口的中國,任何時候都必須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飯碗。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牢牢穩住了農業基本盤,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起點上,農業生產越往前走挑戰越大。這不僅源于剛性需求持續增長、穩“量”提“質”要求高,也來自氣候變化背景下氣象災害多發頻發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近10年,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600多億斤。尤其是在農業現代化蓬勃發展、智慧農業轉型升級、農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的當下,亟待更充分發揮精細氣象服務“趨利避害”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國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胸懷“國之大者”,把穩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方向盤”。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支撐,氣象為農服務一直以來受到高度重視。中央一號文件連續20年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提出要求,國務院出臺的《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要求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和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三農”氣象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一方面部門合作高位推動,2023年國省兩級氣象和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方案,助力農業防災減災從“災后救助”轉向“災前預防”。另一方面減損增產兩手發力,深度融入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創新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方式,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方位服務農業生產大局。得益于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服務,內蒙古突泉縣取得玉米種植“兩節、兩減、一增”的顯著效益,氣象效益貢獻率20%—30%,真正做到知天而作、藏糧于技。
堅持需求導向,深耕農業氣象服務提檔升級的“責任田”。氣候變化通過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引起種植結構改變、導致農業病蟲害和氣象災害加劇等方式,對我國糧食生產產生深刻影響,“精”字為謀推動農業氣象服務提檔升級迫在眉睫。這要求我們立足農業生產全鏈條,堅持發展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技術,讓防范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的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形成“咬合式”協同發展鏈條。著眼“防抗救”全過程,從強化病蟲害等各類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到提升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作業能力,再到充分發揮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兜底”作用,全面提升服務針對性有效性。放眼國內外全領域,做優國內糧食產量時空精細化預報,做好農業生產關鍵期產量預測和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表會商服務。同時,建立全球糧食安全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提升全球糧食安全氣象風險決策服務能力。
踐行大食物觀,鍛造賦能特色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積極響應做好“土特產”文章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戰略需求,中國氣象局積極探路,力求“特優區建到哪里,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就跟到哪里”。聯合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先后認定蘋果、茶葉、柑橘、甘蔗、海洋牧場等三批25個國家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為地區優勢農產品發展打造氣象“助推器”,以規模化發展產生集約化效益,其中陜西蘋果氣象服務貢獻年均超過8億元。中國氣象局將持續發揮國家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的輻射示范帶動作用,將好做法總結凝練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好經驗,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勇于擔當有為,下好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的“先手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是種植結構調整優化、農業防災減災的有力科技支撐。距離我國上一次開展普查區劃已有40年,隨著農業氣候資源、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社會需求等發生顯著變化,急需形成更現代、更精細的普查區劃成果,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此提出明確要求。經過多年精心籌備與推動,中國氣象局與農業農村部今年共同啟動試點工作,選取農業氣候變化較敏感且具有一定基礎的7個省份,開展國省市縣四級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我們將堅持“邊普查、邊應用”,摸清試點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底數和變化規律,建立可操作的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基本范式,并立足全國編制中國農業氣候區劃圖,積極利用普查成果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為后續全國推廣筑牢基石。
強化部門合作,打好信息共享、融合發展的“組合拳”。牢牢把握農業防災減災主動權,離不開氣象與農業農村兩部門的精誠合作。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與農業農村部在聯合會商、風險預警產品發布、國家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建設等方面深入合作,在服務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攜手前行。放眼未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離不開農業氣候資源的充分挖掘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呼喚打造更具針對性的服務保障模式,智慧農業提檔升級尤需激活農業與氣象數據融合發展的潛力。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將持續握緊合作之手,把常態化聯合會商與調研、預警發布等合作機制做得更實,讓創新性科研攻關、數據融合應用等探索步子邁得更大,進一步增強農業生產的防災減災韌性,共同為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新的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