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主體,是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具有較強的穩就業、促就業能力。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對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充分釋放人才紅利,為未來發展積蓄動能。
實現高質量就業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制造業在增加就業總量和改善就業結構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是城鎮化進程中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領域,也是穩定就業基本盤和拓展就業新增長點的重要基礎。無論是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還是發展能夠增加高質量就業的知識或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都有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為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提供堅實支撐。因此,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必然要求實現制造業領域的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制造業高質量就業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實現制造業提質升級,最重要的資源要素之一就是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人才。高質量就業,體現為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合理的就業結構、更體面的勞動收入、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更公平的就業環境。這些都將進一步激發勞動者創新潛能、提升技術技能,從而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制造業高質量就業作為支撐,既要鍛造能夠引領世界科技前沿、創新創造新型生產工具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又要培養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技能人才隊伍。
制造業高質量就業是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制造業作為勞動人口就業比較集中的行業,就業人員規模龐大。制造業一線勞動者絕大部分為進城務工勞動者,這部分群體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來源。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著力提高就業人員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能夠有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助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對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從戰略高度系統謀劃
做好就業促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兼顧制造業就業擴容量、提質量與優結構,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強化宏觀調控,積極應對技術進步對就業崗位的影響,從影響就業因素入手系統推進,更好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
注重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對制造業而言,先進制造業和傳統制造業在就業容量和就業結構上存在差異,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將釋放新的就業潛能,在穩定就業規模的基礎上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有效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制造業高質量就業,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制造業帶來的轉型升級機遇,大力拓寬就業渠道,著力改善就業環境,提升勞動者素質,增強技能人才的成就感獲得感,多措并舉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推動形成勞動力市場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考慮。就業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要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優先位置,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將提高就業質量作為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和從業人員收入水平。聚焦用工數量、薪酬分配、人才培養、職業發展等重點問題,強化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提升重大政策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切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就業與產業發展協同聯動。
積極應對智能化技術應用對就業的影響。近年來,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術加速應用,就業替代效應持續顯現,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建立智能化技術應用對就業影響的跟蹤研判和協同應對機制,開發更多制造業領域技能型就業崗位。構建不同行業、不同業態間的轉崗機制,加快勞動者知識和技能更新速度,廣泛開展智能化技術應用適應性、儲備性培訓,使勞動者提升智能化技術通用技能,更好適應技術發展新趨勢新要求。
釋放就業擴容提質潛力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就業規模龐大,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崗位穩定性較強,勞動者收入和服務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工作生活環境逐漸改善。但也要看到,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標相比,制造業就業存在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水平不高、技能培訓不足、就業環境滿意度不高等情況。這些問題既受新技術應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影響,也與就業市場人才供需存在錯配有關,還與職業吸引力不高、社會觀念尚未轉變有關,是供需雙側、短中長期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此,需聚焦就業領域重點、難點,增強制造業就業吸納能力和吸引力,推動形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增強制造業就業吸納能力,打造更多就業增長點。深入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進一步降低制造業企業融資、租金、物流、用能等成本,引導金融機構更好滿足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提高從業人員收入水平。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在勞動密集產業及上下游產業鏈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順應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創造新型就業崗位,促進現有崗位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崗位轉變。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開發更多人機互動、創意創造相關的技能復合型、高附加值就業崗位。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訓結合,推動產業鏈和人才鏈高效銜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持續優化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提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鼓勵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廣泛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委托培養、“訂單式”培養和學徒制培養。大力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擴大青年職業技能培訓規模,提高勞動者適應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能力。高質量推動產訓結合,開展先進制造業產業工人技能培訓,拓展學徒培訓、技能研修、新職業培訓等多種模式。
多渠道提升就業質量,全方位增強制造業就業吸引力。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產業工人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穩步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實現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基本同步提高。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鼓勵企業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股權期權激勵等。廣泛開展優秀高技能人才國際技術交流,持續優化勞動者工作生活環境,提升大型制造業企業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社會服務保障功能,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