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波瀾壯闊的五千多年文明史,創造性提出“第二個結合”重大論斷。深化對“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規律性認識,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淀的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資源,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過程。
對“第二個結合”的規律性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第二個結合”中,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掘其中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優秀思想文化資源,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思想支撐和價值指引。其中諸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思想資源,對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對“第二個結合”的規律性認識,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特征的深刻認識,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的新高度。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結合”的精髓和特征,在“結合”的前提上,要深刻理解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盡管來源不盡相同,但彼此卻存在著高度契合性,能在相互契合中實現有機結合;在“結合”的結果上,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能夠互相成就,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思想資源以新時代的意蘊,造就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新輝煌;在“結合”的道路根基上,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道路,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思想資源的結合中,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成就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更加堅實的思想和文化根基;在“結合”的創新空間上,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思想資源,有利于我們在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增強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和文化自覺;在“結合”的文化主體性上,讓我們能夠將歷史、現實和未來相結合,開辟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成功“結合”的真諦,不僅在于中華文明的本質特性和文化稟賦,而且還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呈現的是一種理論“根脈”和思想“魂脈”之間內在統一的整體關系。
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相結合、相融通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本質規定就在于: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脈”和“根脈”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也是為了更好地堅守這個“魂脈”和“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要不斷深化對“第二個結合”的規律性認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深刻把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不斷創新和創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